李玉成
(吉林省榆樹市五棵樹鎮中學校,吉林 榆樹)
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注重培養其閱讀能力,這也是使學生立足于現代社會的一項重要的基礎能力。如何有效進行初中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師不斷探索的課題,筆者認為,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在閱讀教學中使學生加強積累,在對文本的感受中理解欣賞,培養判斷能力、分析及綜合能力、聯想能力,學會欣賞評鑒,同時教師要有梯度地設計閱讀教學。
語文教師要積極更新教學觀念,構建和諧、民主、輕松的課堂氛圍。新課改要求教學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也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注重學生的閱讀體驗和學習效果,讓學生在閱讀中獲得快樂,享受成功的樂趣。只有學生愿意主動積極地進行閱讀,學生的思維才會活躍,課堂才能煥發生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生愿意表達自己對于文本的看法和體驗,敢于質疑,會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探索問題的答案,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學會運用知識,培養閱讀能力。
初中學生閱讀能力需要根據不同階段的具體情況來進行培養,主要包括積累階段、理解階段和評鑒階段。
積累階段是學生閱讀能力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學生需要對語言材料、思想感情等內容進行積累。學生要先對基礎知識進行牢固掌握,熟練分析句式結構、文章體裁及語言表達特點;通過閱讀課內外文章,積累并體會較為豐富的思想感情,以利于對新材料中復雜的思想感情和觀念進行理解,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將眼光放到生活中,豐富自己的生活經驗,拓寬知識面,學習更多閱讀方法和寫作技巧。
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判斷力,即培養學生正確理解事物的本質,對概念進行明確的能力。其次要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人類基本思維過程之一是對事物進行分析并加以綜合歸納,閱讀中這是讀懂文章的重要基礎。對文章進行仔細分析,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的整體認識和把握,同時也需要進行綜合指導。最后要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聯想能使學生通過對文本的閱讀和理解想象更為豐富的內容,拓展文字的意義,深入理解文章內涵,準確把握文本內容。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鼓勵引導學生積極聯想,留給學生聯想的時間和空間。
在此階段應評價鑒賞文章的內容、結構、藝術手法等,這就需要學生具有扎實的語言知識、專業知識,掌握一定的賞析技巧,還應有抽象思維。初中階段的學生通過訓練應具備一定的評鑒能力,可以針對文章中某一人物、情節或是寫作特點、文本包含的觀點等進行評價,并且寫成小篇幅的議論文。
文章是閱讀的對象,學生閱讀的目的是讀懂文章在講什么,讀懂也分不同的層次。學生讀懂文章,包括認讀和解讀兩部分,學生不僅要對文章語言有明確認知,還要分析提取并整合文本承載的信息,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合理準確地分析文章結構和表達方式等。如果閱讀文學作品,學生還要學會對其進行評價賞析。
認讀相對來說難度較小,但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將文章信息進行歸納整理,將疑惑集中到一點上,有順序、有層次地發現并提出更深入的問題,再積極探索解決方法。解讀就是學生需要對文章寫作方式及主要表達內容進行準確理解和掌握。學生需要按照由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的思路進行閱讀,以便在對全文進行把握的同時可以分析細節。教師要有梯度地設計語文閱讀教學,在閱讀教學前分析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不同層次的活動內容,先進行認讀,再鑒賞文章,逐漸加深難度,引導學生評價與創新,盡可能使閱讀主體都能從閱讀中有所收獲,發揮專長。
為體現語文閱讀教學的梯度性,使不同學生都能在閱讀中發揮自己的優勢,教師可以給學生更多的機會和發揮的空間,讓觀察能力較強的學生談談自己的觀察體會,讓積極思考的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觀點,讓表演欲強烈的學生有機會表現自己等等,為不同的學生搭建不同表現能力的舞臺,使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閱讀教學中,保持積極向上的情緒,這樣才能使學生各盡所能,都得到鍛煉和提高。
閱讀可以使學生從文本中獲取知識和信息,并獲得思想啟迪和情操的陶冶。閱讀教學質量的高低對學生語文能力和素養的形成有直接影響,加強閱讀教學,培養并提高初中學生閱讀能力至關重要。教師要在閱讀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主體意識,多方面進行閱讀訓練,使閱讀能力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