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平
(杭州市清泰實驗學校,浙江 杭州)
歷史本身就是人類求生存、求發展,不斷繼承與創新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習歷史就是學習人類如何創新,要創新就得有思想、會思考、會質疑并能大膽展示自己的想法。但由于種種原因,目前歷史與社會課堂,學生質疑意識、探究意識較差,質疑能力、探究能力不強,學習只是為了考試,分數代表一切等現象,筆者認為,歷史與社會新課堂應該是一次次產生問題、解決問題又產生新問題的過程,新課堂應該是學生在質疑中對客觀歷史越辯越明的過程,還應該是在老師的引領下學生學法變化的過程。“展示與質疑”課堂就是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學會探究、互助合作、大膽展示的思維課堂,就是在教師設疑激趣中、學生討論釋疑中、師生互動中,學生知識得以豐富、思維得以拓展、能力得以提升、創新精神得以培養的活力課堂。
在新課堂改革大力推行的背景下,在觀摩學習與實踐探索中,發現部分教師在組織學生落實課堂內容過程中,沒能很好地發揮教師作為“導”的作用,真正地把課堂放手“讓”給了學生,沒能很好地完成課堂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目標,甚至出現課堂紀律差等現象。特別是歷史學科,學生思想上也不夠重視,更易發生上述現象。
作為歷史與社會教師,希望能在考試壓力的挑戰與課堂改革的機遇中,用自己的力量去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并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要達成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必須先改變教師的教法。基于這些考慮,我們必須探尋能夠激發學生質疑與探究熱情的課堂,通過教師引導、學生探究、互動質疑、課堂評價四個過程,讓學生在不斷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培養能力、提升情感,讓老師在此模式的教學中慢慢理順課堂思路、調整課堂節奏、轉換自己角色,做好課堂的組織引領者。
我國當代著名教育家郭思樂提出“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該模式以小組合作為抓手,以自主、合作、探究為本質,以“三維目標”為綱領,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培養創新能力為方向。課堂特點:一是突出一個主體,即學生為主體;二是抓住四個環節,即教師引導、學生合作研究、師生互動質疑及課堂評價。通過教師的引導、設疑,學生小組的質疑與探究,展示環節的互動與質疑,課堂輪流監督打分與大眾評委評分等參與式體驗,給學生的發展提供盡可能大的空間,讓他們在不同層面的探究與展示活動中展現自我、找到自信、學會學習,也能更好地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歷史課堂的濃厚興趣與探究求知的精神,以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展示與質疑”模式需要教師徹底改變原來教學方法,摒棄原來層層分析與層層解答的教學過程,并能精備教材、精備學生,引導學生質疑。有時候需要故意拋出問題、引起沖突,激發學生的興趣或思維沖突。如:正確評價歷史人物教學時,引導學生根據歷史人物所起作用的領域、性質、大小等對歷史人物進行分類,并把握歷史人物評價的基本標準。再給學生一些思想的沖擊,思維會受沖擊并打開,問題自然就產生了。如在講曹操時,呂伯奢一家的遭遇、臨終的溫柔遺言、夜襲呂布等史料的出示,讓學生對于曹操的評價馬上多了幾個維度,也讓學生心生好奇與疑慮。由此制造沖突,引導學生去質疑求證。再如:《科學革命》一課中引導學生提出在本課學習中的疑問時,學生一時不知從何談起。教師能夠引導設疑:“假如你是其中的某位科學家,你有什么話要說?”“科學革命與我們之前所學內容有聯系嗎?”“這一事件對整個歐洲乃至世界有什么樣的影響?”“當時社會思想領域的現狀是怎樣的?”以此引發學生思考,并打開思路,提出疑問。
教學是一個師生交流互動的過程,只有師生之間產生知識和思維的共鳴,才會有學生對知識的熱愛和學習的興趣,才能有進一步創新、加工的欲望,其中教師的精講妙引顯得尤為重要。
“展示與質疑”課堂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較強的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能力和意識。課堂內外,教師要做到以下要求以創設良好的合作學習氛圍。一是著力引導班級小組合作文化建立,以外在的環境促內在的精神,營造積極思考、討論,主動學習、自主管理的良好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使之形成習慣。二是在學生合作探究過程中,教師要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注重對學生探究過程的控制與指導,既鼓勵學生自主確定學習目標,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又要適時引導學生探討,及時糾正偏差,把教學活動引入后續學習的新內容上。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從根本上消除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帶著問題讀書。教師不僅要提高“問題”的質量,更要善于捕捉來自學生的“好”問題。對一些學生以現有的水平和能力無法自行解決的問題,教師在讓學生自主探究的同時,更要予以必要的引導,通過適當的點評和總結,讓學生把握探究的正確方向。三是教師通過激勵性評價、過程評價等方式,及時對學生的問題做出激勵性反饋,以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管理的積極性,激發學生潛在的動力和能量。
“展示與質疑”課堂上,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知識、探究問題的引導者,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積極挖掘課文內容,并營造良好的探究氛圍,以促進學生組內探究與釋疑。
“展示與質疑”模式以學生的展示與質疑為主要環節,這是一種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過程,也是課堂最令人振奮的環節。前提是:組內有效的討論與質疑。展示的學生不但要對所講知識有全面了解與分析、講解,還需隨時解答同學的提問,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口才與膽識。教師在互動質疑過程中也是普通一員,該隱退的時候要隱退。但是在學生質疑過程中該出現的時候也要適時出現,做好“導”的角色。如:在《科學革命》一課互質環節中,學生尖銳地提出:“為什么布魯諾因反對教會權威被處以火刑,而伽利略沒有?”這個新問題的拋出激發了所有同學的深度思考。老師置身于普通的一員也參與了討論,有些同學進行了各種猜測,有些同學也積極發散地思考并大膽進行分析,最后老師稍作小結并引導同學們可以繼續討論,從而使課堂的廣度與深度得以延伸。
良好的互動能夠促進課堂的有效生成,當學生與教師思維達到共鳴時,當同伴在互動質疑中,問題越辯越明時,問題也越來越多,思維火花四射,問題再度生成。
評價獎勵機制是“展示與質疑”課堂教學長期順利推行的保障。用量化的方式評價學生課堂學習過程,評分標準集體討論制定,評價主體是學生自己。人人參與評價、人人被評價,自己的課堂自己做主。如:《科學革命》一課中,整個課堂就是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競賽,其中質疑互動環節評價要求是:有價值的提問與回答每次加5分。這極大地促動了學生提問和大膽探究與交流的熱情。
這是一個學生自我管理與評價的過程,在整個“展示與質疑”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展示、質疑、交流等都將由學生自己參與評價,這是公平、公正并讓學生自我教育與反思改進的過程,也利于激發孩子們對課堂疑惑的提出并積極探究與回答。
分組方法:6人小組,座位就近原則,“U”形編號。關于分組,很多學科老師會特別費心地將6個學生2A、2B、2C分,試圖能將各小組分到理想情況。我覺得也未必一定需要那么精確,我認為學生可塑性很強,你希望他能成什么樣子,有時候他真的可以做到,所以我在這方面要求就沒那么高。落實編號與角色:組織者、記錄者、發言者、自由發言人 1、2、3。
自然的分組讓學生淡化了原來的標簽,每個學生在歷史課堂上都會是一個新的自我,鼓勵學生探究與展示,激發學生參與和質疑會更加順利。
評價獎勵機制是自主課堂教學模式長期順利推行的保障。為了有效推進歷史自主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學習效率,老師在評價過程中應堅持過程性、鼓勵性、鞭策性、合作性、差異性原則,以小組為評價單位,用量化的方式評價學生課堂學習過程。量化務必公平、公正、公開,能正確引導學生。評價內容主要包括學生的合作學習、展示質疑、課堂紀律等方面。評分標準集體討論制定,這樣的標準更有說服力,更具權威性,大家會更加認同。
每一輪展示后評價一次,分課堂展示、合作風采、質疑與回答等綜合評價。課堂展示即展示分,合作風采主要是探究過程中分工是否明確、合作是否有效、組員是否能安靜聆聽(紀律的要求),質疑與回答是指互動過程中,他組提問或糾正展示中問題的,該組加1分,展示組要接受他組提問,答對的加1分,答錯要扣1分,必要時老師再引導、補充后提問,答對老師問題的加1分。每輪結束評出最佳小組及個人演講之星、探究之星,給予加分或物質獎勵。
“展示與質疑”課堂與原來的課堂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注重學生的外在變化到注重學生內在變化的轉變;從強調學生的學習結果到強調學生學習過程的轉變;從單一的教師講授的教學方法到師生互動的教學方法的轉變;從封閉式的教學組織形式到開放式的教學組織形式的轉變。學生在這樣的課堂里大膽質疑并積極展現自我,培養了每個學生的自信心。在教學中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探索問題,他們想問、會問,并且會學,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課堂討論中出現了很多難以預料的生成,使課堂充滿活力。“展示與質疑”課堂不僅僅是知識學習的過程,也是師生共同成長的歷程。
多年的實踐后,學生學習能力顯著提高,不得不感嘆學生的可塑性;課堂也充滿了活力與思維,不再拘束與壓抑;老師也漸漸完成了角色定位,成為學生成長舞臺上的“導演”。“展示與質疑”課堂把學習建立在全體學生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的基礎上,學生在學習中處于主體地位,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產生新問題,真正實現了歷史與社會課程目標。
“展示與質疑”課堂能讓學生不同程度地享受學習的快樂,激發學習熱情,增強自信心,喚起主體意識,提高人文素養,“展示與質疑”模式的課堂是我們達到理想彼岸的橋梁。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展示與質疑”課堂在探索中實踐,在實踐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