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 重慶 400520)
媒體數碼藝術設計可以說是信息時代的產物,引發藝術設計的革命性創新,通過清晰認識數碼藝術設計的特點以及風格,認清其同傳統藝術設計的不同表現形式,對于準確把握數碼藝術設計的教學創新與價值取向有著重要的意義,從而充分發揮數碼藝術設計的價值。
20世紀的藝術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以立體主義和裝飾主義為主的形式,在藝術教育工作中主要體現在設計版面和色彩要素的構成進行規律性的探索。第二個階段興起于前蘇聯、荷蘭、德國的幾何設計理念,強調的是設計中的圖形構成的理性表達,藝術教學工作變為理想思考為主。第三階段是20世紀中后期的國際設計化風格,在藝術設計的視覺和設計標準上都有了規范和標準,用數字化說明美感的體現。這時期的教學工作是以媒體為基礎平臺進行藝術設計教育。第四個階段是現在稱為的后現代主義風格,它多采用一些電腦技術的處理,表現形式多以依賴于多媒體網絡進行視覺傳達、和功能表達。強調的是自我的設計理念,對傳統文化進行了革命的加工后并徹底的顛覆,因此藝術設計教育的內容以及形式還有服務的對象都有了巨大的變化。所以我們現代藝術設計的教育的發展也是伴隨著時代的潮流而發展。
根據我國的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現狀來看,我國的藝術設計水平遠遠脫離了國際化的發展方向,完全沒有結合現代多媒體教育的發展趨向,忽略了社會和市場的需求。設計專業它不是純藝術鑒賞,多數時候還是以商業報酬為主導,既要大方得體還要考慮商業運作,數碼媒體技術的發展恰恰縮短了藝術設計創作的時間過程,而我們卻一味的注重傳統審美理論作為教育的主題,忽略了數碼媒體的重要作用,大量的畢業生失業問題就恰恰說明了這點。
千篇一律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完全忽略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授課教師的教育思想還是停留在手繪藝術階段,甚至不理解什么是數碼媒體,導致完全忽略了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磨滅了學生的個性設計思想的表達。因此,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和現代數碼媒體的完美結合才是現代藝術設計教育發展的根本。
數碼技術對生活、生產與經濟的影響,是人類社會中任何一種生產形態都無法比擬的。走在全球行業前列的國家,每年近百億美元的經濟利潤都由影視動畫、數字藝術品、游戲及周邊產品創造產生。產業發展的關鍵就是:人才,在日本每年至少有30萬人接受數字動漫教育。目前,我國各高校也在積極建院設系,但卻出現了專業熱、就業冷,社會市場人才短缺的尷尬局面。特別是許多地方綜合性院校在開設數碼藝術專業時并不考慮自身條件的優劣,盲目拷貝其它院校培養計劃,同時又缺少市場實踐的指導,呈現出學科同質化傾向,無法實現真正的人才輸出。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必須要對數碼專業的學科建設及教學進行認真的反思。
地方綜合性院校具有文理綜合的多學科優勢,課程體系要揚長避短、合理構建。首先需建立不同層面課程的合理鏈接,從基礎課、技術性課程到專業方向性課程要有漸進性結構,避免脫節。其次,在課程設置方面加強跨學科的學習與交流,多渠道尋找文、理、工的相關學科支持。利用文學賞析、計算機設計開發、新聞傳播等選修課建立公共課程群,完成與人文學院、計算機學院、音樂學院的交叉學科的互動。同時,核心專業課程結合基礎優勢可進行有針對性的方向設計。
綜合院校數字藝術教育的另一嚴峻問題就是缺少專業能力強、學術水平高的學科帶頭人;學生的學習遠離真正的產業實踐,人才培養呈現“低質化”現象。首先,引進“實力型”教師對專業的長遠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有直接影響。數碼藝術是新興專業,其教師隊伍中也以年輕人為主。然而在綜合性院校中由于辦學需要,大部分老師是由其他相關專業配合學科建設而轉入的,有著自身的專業局限性。在后期人才引進中,也多是剛從校門畢業的“高學歷”人才,嚴重缺乏市場設計經驗與科研能力,而有著豐富實踐經驗的技術人才卻被學歷攔在門外,這樣的師資無法給予學生最前沿、最實際的指導。所以普通綜合性院校要真正立足于選拔人才,擺脫學位、職稱要求的羈絆,引進“實力型”教師才能促進我們的教學。其次,幾乎所有院校在課程設置中都開設有專業實踐課,但此課程大多都未能達到實踐的目的和效果。普通院校缺少參與業界項目制作的實習機會,學生脫離實踐就很難達到知識的融會貫通,更難達到創意和創新。建議在三、四年級的核心課程中,將專業競賽與教學相結合;與企業合作,采用工作室學習方式為老師和學生提供課題研究性、競賽創作性、市場項目性實踐空間。例如通過參與電視臺合作項目,學生可全面接觸編、導、演、輔等工作的行業規則與設計流程。在此過程中學生無法再像模式化學習中的“紙上談兵”,而必須將整體設計思路貫穿于前期市場調研、素材收集與創作、后期市場推廣這些設計實踐的始終,同時這也對教師的技術能力和實踐經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做”緊密融合于教學各個環節中,才能使學生不僅富有優秀的創意,更能夠動手來實現這些創意。
數碼平面設計和平面設計教學都處于一個數字化的時代中,新的設計文化和新的設計教育必將會有和諧的一天,因此我們不管是設計者還是設計的教育者,都有新的發展要求,既能立足本土又能把握設計主流這就是藝術設計教育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