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斌 錢惠珍
(甘肅省禮縣第二中學,甘肅 隴南)
在新課程改革提出之后,我國的教育目標調整為全面的素質教育,而學生的身體素質直接關乎著今后的人生發展方向。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學校和家長開始將關注度向體育課程傾斜,希望孩子在學好文化課程的基礎上,擁有健康的體魄和堅強的意志,為今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生理基礎。但傳統高中體育的教學模式仍是按部就班的灌輸教學,難以適應當今社會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所以體育老師需要打破常規,積極開展科學、有效的教學模式創新。一方面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高中體育教學的長期發展。
高中時期的學生,接受能力強,智力發展水平高,生理水平也在發育的高峰期。因此,平衡好文化課的學習和體育教學一直是體育教師需要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一方面,高中生面臨著較大的學業壓力,面對升學需求,大部分學生將精力充分投入到文化知識的學習上,忽視了體育鍛煉。另一方面,學校和家長往往存在著“重智輕體”的思想觀念,很難充分安排和配合體育教學的時間,導致體育教學工作受阻。
體育項目是體育課教學的主要內容,是吸引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基礎。因此,科學合理地配置體育項目的教學內容是體育教學模式的必要環節。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很難完全按照體育項目的配置安排教學,一些學生熱衷的項目往往容易成規模,易于進行訓練,但一些冷門項目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生的參與度大打折扣,進而影響體育教學效果。
很多體育教師錯誤地認為體育課程是一門訓練課程,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應由班主任、心理健康老師負責。但是學生的生理、心理健康同步發展才是體育教學的重點,尤其是關于體育精神的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鍛煉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都有積極影響,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強調項目訓練,而忽視了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體育教學的良好發展。
想要對體育教學模式進行創新,首先,要對傳統教學觀念進行改革和創新。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強調以學生作為教育的根本,教學觀念應該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本。所以高中體育教師首先應確立使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目標是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教授學生體育知識,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通過長期、科學、有效的手段讓學生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其次,應向學校、家長明確體育鍛煉對學生未來發展的重要性,提高學校、家長對于學生體育鍛煉的配合程度。通過轉變教學觀念,提升了體育教學的綜合效果。
體育課程雖然不像文化課一樣可以為學生設置若干問題進行小組討論,但也可以根據體育項目設置小組學習及對抗,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合作意識。通過小組學習的教學模式,可以改變傳統教學中以老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變為以學生為主體。在合作與對抗中分享交流體育知識與技能,這樣一方面有利于學生提高對體育課堂學習的參與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溝通合作能力。
根據學生的喜好不同,高中體育課可以大膽地進行學生自主選擇的分班教學。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對于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學習的積極性,也有助于體育教師在課程項目配置上進行優化。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獨立性和自控能力,同時滿足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可以使學生趨向個性化、專業化發展。
雖然高中體育尚未納入高考評價體系,但是高中體育教師完全可以在體育課程的評價體系中做出科學的創新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不單單將體育考核結果像文化課一樣做刻板的分數處理,而是根據不同學生的身體狀況、興趣愛好量身定制評價機制。針對身體素質較好的學生可以適當提高要求以鼓勵其更進一步,對于身體素質欠佳的學生應給予適當寬松,使其在努力鍛煉的前提下能夠看到自己所付出的收獲。這樣的評價體系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對于體育學習的積極性,也科學的平衡了由于身體素質不同帶來的學生間極端的分數差異。
在新課程背景下創新體育教學模式的途徑還有很多種,本文在此只做拋磚引玉,通過對教學模式的不斷改革創新,高中體育教育事業也不斷注入新的活力,并且這樣的創新對學生提高體育課的學習興趣與未來自身發展都有積極作用。讓學生時刻以飽滿得熱情積極參與體育鍛煉,成為能夠適應社會的生理、心理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