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英
(浙江省龍泉市綠谷教育集團,浙江 龍泉)
對于文本中出現的經典、精彩的語段,教師除了引領學生反復誦讀感悟,還要巧妙地抓住語言學習的“點”進行練筆,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積累語言、積淀語感,掌握寫作方法。如:《火燒云》一文,用了“一會兒……一會兒……一會兒……還有……”的句式,贊美火燒云顏色的變化,教學本文可引導學生先品讀寫火燒云形狀變化的句子,然后進行仿寫。這樣及時地把寫作訓練有機地揉進閱讀教學,使兩者和諧共生、相得益彰。
“趣味點”往往是課文最吸引學生眼球的地方。“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正因為有了“趣味點”,才顯得跌宕起伏,搖曳生輝。例如,教學《冬陽·童年·駱駝隊》,文中寫了作者童年跟駱駝的趣事,尤以描述看駱駝咀嚼的事最富有童趣。借此趣味點,我及時指導學生,挖一挖自己生活中的“趣點”,大家興致盎然地寫了釣魚、捉蝴蝶做標本等題材相似的文章,并與原文對照,再次體會作者的匠心。
高明的作家在寫文章時往往留有余地,寫到高潮處,可能會戛然而止,留下一個空白,給讀者去想象。我們要引導學生捕捉文本中“言雖盡而意無窮”的留白點進行練筆,讓學生悄然進入角色,融入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和主人公的感情融為一體,這樣的練筆帶動的是學生真實的感悟和思考。
插圖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特寫鏡頭”,有的再現課文主要內容,有的呈現故事高潮,有的塑造主人公的形象……因而,它猶如架設在習作與閱讀間的橋梁。運用插圖進行練筆,學生可以在圖文間進行創造性思維,做到有的放矢。
讀寫結合,并不是簡單的讀加上寫,而是把讀與寫靈動地融合在一起,并巧妙地把握住練筆時機,方可達到最佳的效果。那么如何把握練筆時機?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睿智的教師善于捕捉文本的“動情點”,讓學生在練筆中加深對文本的感悟,升華情感,有效提升表達能力。
教學《生命 生命》一文時,我在學生充分感受杏林子憑借堅強的毅力,筆耕不輟,成為臺灣最有影響力的作家時,趁機讓他們把感受流于筆端:“我無法延長我的生命,但我要讓有限的生命變得更有價值。”“生命不在于長度而在于有意義……”此時,學生豐富的情感從心中流到紙上,落到筆尖。
語文課文中有著許多知識點,把這些知識轉化為技能,需要扎實有效的訓練。小到詞句、修辭手法、說明方法的仿寫,大到段落、篇章的結構順序及表達方式的仿寫,都是能讓技能遷移落到實處的練筆訓練。如學完《我想》這首兒童詩,我引導學生仿照課文寫小詩。通過訓練,學生不僅走近詩歌,還喜歡上了詩歌。
語文課本從四年級開始,每個單元都有詞語盤點和日積月累,日積月累大多是古詩詞、名言警句、成語等。可以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結合單元寫作的訓練目標,引導學生靈活運用本單元所學詞語寫一段話或寫一篇小短文,堅持這樣的練筆,學生的習作定有進步。
語文課程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文本類型也是形式多樣的。隨文練筆作為語言訓練的一種方式,雖然方法很多,但要因文而異,方可達到良好的效果。
寫人、記事類課文最常采用的練筆方式是擴寫。擴寫是在學生認真閱讀原文、深入理解原文內容的基礎上,對原文寫的簡單、抽象情節之處展開想象,對空白點加以發揮,使原文的主要內容更加豐滿生動的一種練筆。要想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文中人物的形象、情感,就可以在文章的關鍵詞語、重點段落處進行擴寫。
故事類課文,包括生活故事、童話故事、寓言故事等,最常采用的練筆方式是續寫。如根據《窮人》一課的結尾,讓學生續寫《桑娜拉開帳子以后》;根據《凡卡》一課的結尾,引導以《凡卡寄信以后……》為題進行續寫。這樣的練習有利于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將個性化的解讀感悟流淌筆尖,在創編中體會習作的樂趣。
古詩、劇本類課文最常采用的練筆方式是改寫。教學《牧童》《秋思》《清平樂·村居》等古詩時,我讓學生根據古詩描繪的意境,發揮想象,寫出有趣的故事。在學完《將相和》時,我又讓學生任選《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中的一個故事,改寫成劇本。此外,還可根據課文內容,或改變人稱,或改變敘述的順序,還可以改變體裁。通過改寫,學生既掌握了各種文體的寫作方法,又提高了寫作能力,真是一舉多得。
一般來說,比較長的故事類課文,如《草船借箭》《小英雄雨來》,還可采用另外一種練筆方式,那就是縮寫。縮寫就是把長文章壓縮,寫成短文章,要求保留原文的主要梗概,但不能改變原文的主要意思。在這樣的縮寫過程中,學生在熟讀原文、充分把握原文結構、故事內容的基礎上,立足原作,刪繁就簡,既可鍛煉學生梳理文脈,概括內容的能力,又可鍛煉謀篇布局的能力。
只要我們在閱讀教學中靈活巧妙地設計練筆方式,就能讓隨文練筆更高效,從而促進學生習作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