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高新區天寶鎮第二初級中學 山東泰安 271223)
合作探究指的是通過教師對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方式、能力突出不同情境的設置和安排,使學生用分組合作的方式來取長補短、互通有無,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興趣,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心情愉悅的氛圍下自覺主動的接受課程內容,自如的傳道授業解惑。
合作探究是在長期學習實踐過程中,針對傳統高中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全國“萬校一書”的課程體系、“萬人一面”的禁錮式人才培養模式,運用個性化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在全球化、信息化的社會中,更好的培養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
在各式各樣的新型模式教學下,初中歷史經歷了較大的變革。作為一門飽含人文關懷的學科,它在回首過往、緬懷未來的同時,不僅僅是單純的依靠歷史的發展軌跡,講述發展中的人、物、事,以他人之過往,較己之言行,更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做出積極的、正面的引導,從中汲取經驗。
因此,合作學習對于歷史這門學科來說,需要更高強度的以人為本,通過自身的身心素質,去理解和感悟,而不是作為初中升高中,學校不斷向高校、社會輸送理論人才的人才制造傳送帶。而且通過正確的合作學習,可以更好的正視歷史文化,對于社會主義的接班人來說則更為顯著。
合作學習對于學生來說具有很強的自我調控作用,具體的培養方向有如下幾點:
在合作學習中,有些同學十分善于表達能力,滔滔不絕,使得課堂的學習交流氣氛活躍的同時,極大的帶動了同學們的思維敏捷,當然,也有不善于發言的同學,在合作學習中,強制性的進行觀點闡述,長時間的培養鍛煉中,口語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可以極大的促進。而也有部分同學,他喜歡于沉寂在自己的思維中,難以按照其他同學的方式回歸原點,重新思考,所以在別人言論時,容易出現主觀的評判情況,而合作學習,則是有意識的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大家進行講解的同時,學會傾聽別人的言論,不著急為自己辯解或者闡述自己的看法,擴散思維,用他之所長,補己之短,這時,傾聽作為另一種表達方式,在今后的學習工作中有良好的行為習慣。
有句俗話說得好,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進行交換還是只有一個蘋果,但是你有一個思維,我也有一個想法,我們雙方來互換的話,也會有兩個想法出現。同理,我們在進行學習交流的過程中,首先要進行學習個體的自我思考與探索,然后,通過積極的共同討論、相互啟發,來闡述自己見解,彼此的思考方式,邏輯性,在互動中有了促進作用。
在學習過程中,每個小組都需要統籌合作。組織者對老師的任務按照每個人的實際操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考慮研究等多角度進行安排分工,優化內部結構,并且定期搜集組內的調研情況,制定下一步的探究策略。而且,在學習中,不可避免的與組內成員進行人際交往,說話的能力往往通過日常的交流得以順利提升。合作學習,對于領導者素養、能力、品行的培養來說非常重要,在對歷史課程進行研究的同時,提高了工作效率,部分與整體的分工與配合發展,為學生今后在社會中工作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課程標準”積極倡導這種學習方式,認為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而“合作討論”這一教學形式則被老師們視為打破學習主體獨自學習習慣,培養學習主體學會交往,學會合作,且有團隊精神,競爭意識,領袖品質,體現合作精神的最有效方式,風靡小語課堂。但是我們在聽課中發現,教師在組織合作討論時,存在著不少誤區。
合作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教育模式,老師以民主、開放的心態,對學生的歷史知識了解掌握情況進行討論、爭辯、表達、傾聽……但是,合作學習也存在很多誤區,容易對學生完成不可逆的興趣喪失。
合作學習,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實際作用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比如大家不善言辭,或者對以往的教學模式存在較大的依賴,那么課堂上氣氛不活躍,思維難以帶動,“出小差”等情況隨之出現,甚至學習完全不能接受這種方法,不做、不知道怎么做、不會做、太難做。當然,準確的引導也會促進課改的正常推進,大家對歷史會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作為教師,我們需要掌控整體局面的同時,也需要反思自己,是否目標任務清晰、歷史背景闡述完整、學生分組合理有序等,及時調整合作學習模式,多樣化的設計學習方法,并及時補充學習理論知識。
在初中歷史學習中,歷史課程的嚴謹求實性要求學生在思維過程中創新意識的削弱,學生在特定的時間、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下,闡述著千篇一律的意義、人物好壞評判、社會分析。這種情況有悖于合作學習的初衷,這也是歷史的課程特殊性,合作學習知識作為一個應試教育背景下,強加的、虛偽的、膚淺的表面活動,對于素質教育沒有任何推進作用,反而容易降低學習興趣。成為一種形式化的表現。
布魯姆說過“有效的教學始于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么”。初中時期的歷史課程合作學習,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良好的自助式學習適應階段。教師通過廣博的知識儲備,對學生的歷史課程進行詳盡的安排分析,每個小組、每節課都有其需要完成的任務,有事干、會干事、干好事,一步一步的積極引導。而學生,認真落實好安排的任務,明確重點、掌握要點、積極思考并且認真討論分析難點,這對于學生的認知能力有突破性的進展,而且通過豐富多樣的課堂活動,設計出有啟發、引導性的責任制度,使每個學生得到高強度的鍛煉學習機會。
[1]張中星.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的高效性實踐研究[J].新課程(下),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