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凈卉 董 晟
(湖北工程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新聞傳播學科本身具有很強的應用性、開放性和互動性,其理論課教學雖然重要,但往往由于較為枯燥、深奧,如果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及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而翻轉課堂這種課前進行視頻導學、課堂進行知識內化的教學模式卻在某種程度上給了我們很多創新的靈感。本文探討將翻轉課堂模式引入新聞傳播學理論課教學的可能及路徑。
翻轉課堂(The Flipped Class Room)①的概念自推出以來就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又譯成“顛倒課堂”。自提出以來,在高校課堂教學領域中的引領地位日益形成,越來越多的教師投入翻轉課堂的教學實踐中。翻轉課堂是適應信息時代需要提出的新型教學模式。翻轉課堂的創始人是可汗學院的薩爾曼·可汗(Salman Khan)②,可汗的表妹在2004年向他請教一道數學難題,可汗通過電話、聊天軟件等方式為她解答,之后可汗的一些親戚朋友也開始向他詢問學習問題,于是可汗制作了一些時長10分鐘左右的輔導視頻放到You-Tube網站上供大家觀看,可汗認為這種讓學習者按照自己的節奏在網絡上觀看學習視頻,然后在課堂上接受教師指導并進行課堂互動的教學方式更人性化,便形成了翻轉課堂的雛形。簡單概括“翻轉課堂”這個概念,就是學生在課前通過觀看視頻等方式導入知識,師生在課堂中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與討論、分享學習成果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
過去,知識的導入環節發生在課堂內,知識的吸收內化環節則是在課堂外進行,而在翻轉課堂這種新的教學形態之中,這兩個教學環節發生了顛倒,好處在于提前導入知識,優化知識吸收。與傳統的課堂教學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傳統課堂中教師注重如何把課講好、有效地完成知識導入,翻轉課堂模式中教師更注重的是學習任務與課堂互動的主題設計,強調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同時,翻轉課堂的課上需要互動交流,課下也需要合作完成教學任務,這種模式更強調整體協作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從技術層面講,互聯網與多媒體的不斷發展為翻轉課堂的誕生提供了手段支持,我們利用數字媒介可存留音聲畫面與互聯網廣泛傳播的特性創造了虛擬課堂,它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束縛,讓學生在任意地點用任意節奏進行自主學習,而現實課堂仍具有幫助學生互動協作、知識內化的重要存在意義,翻轉課堂便是二者成功的有機結合。
從教學目的來看,高校新聞與傳播學科教學形態變革是為實現教學目的之所需。當代新聞與傳播教育教學的目的是在媒介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培養適應市場需求、具備互聯網思維的應用型媒體人才,然而從傳統新聞傳播教學現狀來看,存在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學生缺乏新聞業務的實踐訓練,許多高校只注重理論學習,而懈于主動為學生創造實踐訓練的機會,這使學生進入業界不能很好地適應業務需求;二是教師課堂教學照本宣科,通常是講授加上筆試的形式單向灌輸,缺乏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常常導致學生注意力渙散,不利于激發學生積極思考;三是高校新聞與傳播教材知識結構老化,教師在傳授知識的時候又沒有及時補充前沿知識,與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相比,陳舊知識的價值已經大打折扣。因此,為實現教學目的、適應時代需求,創新新聞與傳播教學理念、積極探索翻轉課堂在新聞與傳播學科中的應用變得尤有意義。
課前的學習材料既可以是教師自己提前錄制好的授課視頻,也可以為學生挑選相應的網絡視頻資源或者是文本資料。教師在考慮視頻制作技巧的同時,學生的個性化需要與學科知識是否緊貼時代前沿是教師更應該關心的因素。
1.視頻不宜過長。無論是教師錄制或者對現有視頻資源進行選擇或剪輯,每一段教學視頻都不宜過長,控制在幾分鐘到十幾分鐘為宜。因為在信息化時代,快節奏的生活、碎片化的視頻及文本信息獲取方式逐漸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注意力資源十分稀缺,視頻的長度應該控制在學生注意力比較集中的時間范圍內,使學生的學習效率最大化。另外,每個視頻適合針對一個問題開展,較強的針對性也有利于學生搜索的便捷化。
2.制作手法簡約。翻轉課堂的課前導入視頻與傳統的教學錄像有一定的區別。一個傳統教學錄像往往與一節課的時間等長,拍攝教學錄像通常用于評獎類的公開課、商業類的輔導課以及示范類教學案例等,這些作品面向的受眾較廣、時間較長、制作精良,錄制次數有限。這需要付出較高的成本。而翻轉課堂的課前導入視頻的特點是以班級等小范圍單位傳播,受眾固定、制作頻繁。新的教學形態雖然使教師的角色從臺前退居幕后,但由于教師承擔了準備學習材料的職責,這實質上增加了教師的實際工作負擔,因此教師在制作視頻時保證教學信息清晰傳遞即可,錄制與剪輯的手段力求簡約明快,盡量保證教學實踐的工作效率。
3.善于設置問題。通過教學視頻進行知識導入,由于缺乏師生之間的現場互動、答疑解惑,學生初次觀看視頻可能對一些問題似懂非懂。教師要善于在教學視頻的中途或者末尾穿插一些典型、有針對性的問題,來幫助學生及時回顧剛剛學習的知識點,如果學生對設置的問題存疑,可以倒回去把不清楚的地方再看一遍,然后仔細思考問題出在哪里。同時,學生可以將無法理解的疑難問題利用微信公眾號反饋給教師,進行集中匯總,然后教師可以在線上以及課堂上與學生互動交流,以完成知識的吸收內化。
在課前進行任務設計的時候,教師可以把班級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通過設計任務的方式培養學生的競爭與合作意識。以新聞學概論這門課程為例,我們可以引入翻轉課堂的創新教學模式,結合學科特點來設計課前學習任務。李良榮教授的《新聞學概論》作為絕大多數高校新聞入門課程的教材,對于新聞傳播學科的師生來說早已耳熟能詳。這本書主要介紹新聞理論基礎,作為新聞傳播學專業理論課,為新聞業務實踐打下理論基礎有著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在學習這門課程的過程中將理論與實踐更好地結合起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1.指定學習材料?!缎侣剬W概論》一共有17個章節,我們在以章為節點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可以要求學生在通讀全章的基礎上觀看教師準備的視頻與文本資源。這些輔助學習材料有兩個好處,一是加深學生對學習章節的理解;二是了解一些經典新聞傳播理論在新媒體視野下的延伸,保證知識結構的更新與時俱進。在導入課前知識的過程中,一方面需要學生適應這種自主學習的方式;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師知識面廣,找到的素材具有吸引力,畢竟枯燥的知識點很難讓大部分學生自覺預習。
2.設計操作訓練。接下來就是向學生布置需要課前提交的一些具體操作任務,以保證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設計學習目標應當結合新聞傳播學科內容的特點來進行。新聞學是一個十分注重實踐與理論結合的學科,如在《新聞學概論》第十五章中,我們要學習新聞選擇的標準,教師在學生了解理論選擇標準的同時應該設計一些實際的操作訓練,如選取眾多通訊稿件,讓學生們來判斷與挑選新聞價值較高的內容??梢酝ㄟ^要求學生將通訊材料改寫成短消息報道的方式檢驗學生對新聞價值的判斷,在課堂上,師生可以就已提交的作業進行點評,這有利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3.準備話題陳述。教師可以在課前指定一些論文要求學生閱讀,并在課堂上安排抽題陳述環節,這樣可以加深大家對教材理論的記憶與理解,同時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與邏輯表達能力。論文可以很好地起到幫助更新知識結構的作用。例如,以現在多數高校正在使用的教材《新聞學概論》(第五版)為例,書中對于媒介研究的內容主要是以傳統媒體為主,由于出版時間較早,盡管第五章講了關于新媒體的內容,但總體上篇幅較少,并且所述內容也與前沿媒介脫節,通過大量閱讀前沿論文,并在課堂互動環節闡述自己的專業思想,十分有利于專業理論知識更新,更符合新媒體環境下的市場需要。另外,教師還可以推薦一些與學科相關的經典著作,每月在課堂上分享讀書心得,加深對新聞傳播學科的認識,起到發散思維的作用。
以筆者所在的湖北工程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為例,其中涉及新聞與傳播類的學科有廣播電視新聞學、廣告學、播音與主持藝術,這些專業的學習都十分需要實踐鍛煉來培養學生素質。而湖北工程學院位于傳媒產業欠發達的地級市,學生能接觸的優質實踐資源較為有限。除了利用本地傳統媒體平臺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還可以利用互聯網條件為學生創造一些實踐項目。我們可以利用好互聯網這個平臺的優勢,突破地域發展水平的局限來創造自己的實踐項目,培養學生對新媒體的運用能力。例如,引導學生利用微信公眾號創立屬于自己的媒體,媒體定位可以有便捷資訊類,比如提供兼職、二手交易、考試培訓等信息等,也可以有生活情感類,比如校園趣事、戀愛、周邊美食與旅游等等。學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結合自己的興趣與特長來經營一個微信公眾號,同時還可以在一些固定板塊向全體學生征稿。通過這些新媒體運營的實踐,使學生在新媒體運營能力和寫作能力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時媒體自身也能產生經濟效益。教師可以在學生運營公眾號的過程中提供建議與指導,并按周期組織各小組運營情況評比。
翻轉課堂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運用到教學實踐當中,其教學效果還有待實踐的檢驗,其運用價值如何,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對該教學模式進行綜合性評估。
新聞傳播作為一個對學生書面表達能力與口頭表達能力都十分重視的學科,傳統的筆試測驗是反映學生能力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學生的文字組織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可以很清晰地呈現在紙上。以郭慶光教授的《傳播學教程》為例,教師在設計傳播學科的試題時,除了應適當地設置一些基礎的知識理論題外,還應當設置開放性的分析題與論述題,如第十二章中講到幾種主要的大眾傳播效果理論,這些耳熟能詳的經典理論在新媒體環境中發生了許多變化,在設置開放性試題的時候應該與新媒體環境聯系起來,培養學生的互聯網思維,提升對經典理論活學活用的能力。《傳播學教程》主要從控制研究、媒介研究、內容研究、受眾研究和效果研究這5個研究視域解析傳播學,我們在引導學生學習基礎理論的時候應該讓學生弄懂理論提出的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而不是停留在對學生記憶力的考查上。
要評估翻轉課堂模式的教學效果,可以將學生的應試測評與課堂表現相結合,互動討論環節體現對學習內容的理解程度,同時考察個人的邏輯思維表達能力。課堂互動中,每個小組成員在課堂中對合作與討論的融入程度、對話題陳述的表現都可以量化成一定的成績水平,與筆試成績結合起來考察教學效果。
在互聯網時代,教師應該積極適應互聯網思維。我們的翻轉課堂的互動討論環節不應局限在課堂之內,我們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利用現有的平臺開展互動,并通過學生的線上反饋對教學成果作出評估。教師可以通過運營微博和微信公眾號來進行教學實踐,將與新聞傳播學科有關的前沿知識推送到自媒體賬號中,學生通過關注教師的自媒體,對其內容進行點贊、評論、轉發,教師還可以在平臺中開設答疑板塊,展開一對一的答疑交流,學生可以在留言區提交遇到的疑難問題,教師可以在線上為學生解答理論問題或者是指導實際操作的方法,這樣便可以產生師生之間線上的良性互動,使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一個更加全面的掌控,這是對翻轉課堂的一種很好的補充。
翻轉課堂上的互動環節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為了更好地提升翻轉課堂的互動與討論效率,改進與完善這一教學模式,教師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的投票功能在班級范圍內發起線上投票,定期評選出表現最優的小組,教師可以通過給被評選出來的小組成員加分并納入平時表現考評管理。除了在班級范圍內發起學生自評,學生也可以在小組內發起自我評價,每個小組可以通過創建微信群的方式進行線上溝通,在翻轉課堂的前后過程中,學生可以把對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心得與體會寫出來,總結階段內自主學習與課堂互動存在的不足,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放在微信群與大家交流,共同完善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的浪潮來臨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創造了新的模式,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了重構。本文從新聞傳播學科的特點出發,為翻轉課堂在該學科的實踐運用提出了一些思考。隨著時代發展對高校教學改革的迫切要求,高校在投入教學改革的過程中要善于運用互聯網思維,立足學科特點,建設有自身特色的創新教學模式。事實上,翻轉課堂沒有統一的范式,也沒有統一的標準。我們應根據教學目標,為每一門課程設計獨特的模式進行翻轉課堂教學,建設更加高效、有趣的翻轉課堂。這要求我們將意識與行動統一起來,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思考與完善。進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探索的真正目的不是力求最新穎的形式,而是以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培養理念為本,結合自身條件,建設最合適的教學模式。
注釋:①翻轉課堂譯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也可譯為“顛倒課堂”,是指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教師不再占用課堂的時間來講授信息,這些信息需要學生在課前完成自主學習。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能夠在課堂內的寶貴時間更專注于主動的基于項目的學習,共同研究解決本地化或全球化的挑戰以及其他現實世界面臨的問題,從而獲得更深層次的理解。教師不再占用課堂的時間來講授信息,這些信息需要學生在課前完成自主學習。
②薩爾曼·可汗是孟加拉裔美國人。他不但是一個教育工作者,也是可汗學院(Khan Academy)的創始人。Khan Academy是一個非營利的教育機構。網站提供超過6500個視頻。這些教學視頻上載于YouTube上,領域涵蓋數學、歷史、金融、物理、化學、生物學、天文學、經濟學和計算機科學等。
[1]金陵.薩爾曼·可汗怎樣走向“翻轉課堂”[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2(10):29.
[2]樊文波.“翻轉課堂”教學法在新聞傳播專業課程中的應用與反思[J].視聽,2016(12):170-172.
[3]劉允,楊立軍,羅先輝.翻轉課堂和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比較研究——基于南京某高校翻轉課堂教學調查[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8(1):50-55.
[4]傅曉穎.基于媒介融合的《新聞學概論》翻轉課堂教學設計與實踐[J].當代教研論叢,2016(6):7-8.
[5]王卓,吳偉紅.大學生自建微信公眾號的運營思路及意義[J].知識經濟,2017(14):154.
[6]曾麗蕓,譚天.自媒體在新聞傳播教學中的應用[J].新聞愛好者,2015(6):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