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 杰 鄭勇華
(貴州民族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根據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辦學現狀來看,該專業橫跨三大類學科(計算機、傳媒、藝術),各院校在學科歸屬及專業定位上比較模糊。比如,中國美術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屬美術學、中國傳媒大學隸屬藝術學部、貴州民族大學屬傳媒學院。在專業定位方面,少部分院校與本校優勢學科進行深度融合,彰顯了辦學特色,如中國傳媒大學開設了“數字影視與網絡視頻制作”“網絡媒體設計”兩個專業方向,核心課程包括視聽語言、數字攝像、數字影視剪輯藝術與實踐、導演基礎、造型設計、數字合成技術、數字短片創作等。相反,大部分院校定位不準,主要表現為動漫專業的翻版、廣播電視編導的數字版、視覺傳達的技術版等專業復制版本。可見,我國數字媒體專業的盲目辦學、定位不準的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專業的正常發展。因此,數字媒體專業學科建設、課程體系建設、師資隊伍和實驗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都必須全面革新,打破固化思維,與時俱進,尊重科學辦學的精神,對接社會需求。
貴州民族大學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于2010年3月獲得教育部批準,同年9月開始招生,按照普通第二批次理工類進行招生,授予工學學位。當時,數字媒體藝術和數字媒體技術兩個專業在學位授予上比較混亂,都可以授予工學學位或者藝術學學位。2012年,教育部對本科專業進行學科分類歸屬,該專業從理工類轉為藝術類招生,授予設計藝術學學位。2016年3月,該專業與美國阿爾弗萊德大學跨學科藝術合作辦學獲得教育部國際教育司的批準,同年9月開始招生,每年招生100人,按照“3+1”的模式進行培養,即在中方3年學校學習,最后1年在美方學校學習,對同時滿足中美雙方學校畢業規定的學生可以授予中美雙方學校的學歷和學位證書。自此,貴州民族大學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正式開啟國際化辦學之路,體現了數字化、民主化、國際化的辦學特色。
1.學科專業的國家定位。要融合中美雙方學科的規范性指導意見。2012年教育部發布了本科專業核心課程體系指導意見,根據指導意見的要求,本專業采用其全部10門核心課程。同時,考慮到合作辦學的要求,為了盡量發揮美方在教育體系和課程的資源優勢,選取美方的專業基礎課10門、專業核心課8門、專業選修課6門,集中式實踐教學課2門。根據中美雙方對專業學科的不同定位進行融合,最終總學分為150分,共2400課時,其中實踐性課時占總課時的35%,美方授課比例為41.6%。
培養目標是培育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以及美術修養,既懂技術又懂藝術,能利用計算機等新的媒體工具進行藝術作品設計和創作的復合型、應用型、國際型專門人才。畢業生應掌握本學科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在工藝設計、廣告制作、建筑裝飾、產品造型設計、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文化藝術、教育科研等行業就業,可勝任平面設計、影視特效、網絡廣告、動畫制作、裝飾設計、工業模型設計等工作。
2.與區域優勢資源融合的定位。民族文化資源優勢。貴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現有48個民族,17個世居少數民族,形成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如苗族刺繡、蠟染、牙舟陶、亞魯王文化、夜郎文化等。常言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為了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藝術修養,專門開設了民族文化資源與現代設計、傳統民族文化與流行元素等課程。
大數據資源優勢。現在貴陽是中國當之無愧的“數谷”,大數據技術資源豐厚,主要表現為BAT、蘋果等國內外互聯網巨頭均在貴陽建立大數據基地、貴陽大數據云棲小鎮。貴州大學大數據學院整合校內外的大數據軟硬資源,開設了大數據與藝術、數據新聞、數字交互藝術、科技可視化等選修課程。
3.與學校優勢學科融合的定位。貴州民族大學的新聞與傳播學是貴州省級特色重點學科、一級學科碩士點,與數字媒體藝術同屬于傳媒學院。這種情形下,數字媒體藝術的媒體屬性就成為其特色,也是重要突破點。新聞與傳播學科主要在人文素養、內容創意、編劇方面進行資源共享。開設視聽語言、編劇學、大數據新聞設計與制作、交互新聞、VR新聞等選修課程。
與其共建的美方阿爾弗萊德大學的陶瓷學科是優勢學科,在全美研究生學科中排名前十。因此,有針對性地開設了陶瓷與文化認同專題、高級繪畫技法等選修課程,為去美國留學的學生打下專業知識基礎。
教學改革主要以“融通技藝、鍛煉能力、提升素養、培育情懷”為指導方針,在穩定規模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本科生培養質量。以課程體系建設、畢業論文管理、新媒體論壇、校內實訓基地等重點和特色工作為抓手,推進培養質量的提升和培養特色的逐漸形成。
本專業主要由美術生、廣播電視編導兩類藝術生組成,由于該校地處西部,生源質量與東部高校差距較大,特別是文化的差距尤其明顯,一些學生人文素養、科學素養相對較差。同時,在美術生與廣編生的融合問題上,開辦初期給上課老師帶來較大困擾。廣編生對設計類、美術類的課程感興趣但是聽不懂,因此意見大。相反,美術生聽不懂視聽語言、編劇類課程,因此也意見大。特別是計算機技術類課程全體學生學不懂,尤其是涉及編程類的課程。學生經常去校領導、教務處投訴,導致上課老師壓力非常大。通過長時間的探索發現,上述問題主要是學生對專業特色和就業去向不了解,學習方法不科學導致的。為此,2015年9月,在該專業大一、大二年級推行本科生導師制度,即一位專業老師帶10名學生,主要負責講解專業特色、傳授學習方法、指導課外實訓和專業比賽等工作,并制訂詳細的月度工作計劃。要求每名學生每學期至少看10本相關的專業書籍,并定期開展讀書報告會。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是一個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學生參加大量的實踐是最好的教學方法。但是,貴州民族大學位于貴陽花溪大學城,地理位置較為偏僻,學生去貴陽市區進行實踐活動非常不便,交通時間成本過高。同時,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與新聞傳播類、影視藝術類專業的學生共用實驗室與實訓室,沒有本專業的專屬實驗室,遭遇新專業辦學的瓶頸。為此,整合外部資源建立校內線上實訓基地是一種必然的選擇。
建立頭條學院。2016年9月,數字媒體藝術系與北京字節調動科技(即今日頭條)聯合建立頭條學院,校方負責組織學生參加網上實訓,今日頭條負責提供教師和網絡平臺。考核機制由雙方共同確定,即全程學完頭條學院課程,完成相應作業、做出作品的學生優先得到頭條的offer,校方給學生2個實踐課程學分。先后有100多名學生畢業后進入今日頭條就業,甚至有20多名學生實現通過自媒體創業,成為火山小視頻的內容合作伙伴。
建立VR學院。2016年1月,數字媒體藝術系聯合北大方正、北京中視典、貴安VR小鎮等企業,本著以學科建設和學生服務為中心,以賽代練,大力鼓勵學生參加這些企業贊助的全國性賽事,企業方出技術指導老師,進行在線指導,校方負責選題和學生參加過程服務。先后有300名學生參加比賽,獲得國家動漫獎項30多項,100多名學生畢業成功進入影視、動漫行業就業。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課程構成多元化,同時招生來源多元化,導致學生在專業課程學習上存在一定的偏科現象。但是數字媒體產品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創意、技術、藝術(UI設計等)、內容等工作,單靠一個學生的力量很難完成。特別是對那些剛剛入門的大一、大二學生尤為困難,他們必須跨越創意、技術、藝術三座大山,但往往很多學生知難而退,在無形中選擇了美術、廣編的方式進行學習。為此,數字媒體系采用大三學生幫扶大一新生、大四幫扶大二學生的辦法,進行1對1的幫扶,幫扶的效果納入高年級三好學生和獎學金的評定標準。通過3年的實施,大部分學生對學習有了動力,學習氛圍更加濃厚,同學關系更加融洽,基本形成了人人有技術、人人懂藝術的良好學習局面。其中,有30多名同學通過幫扶工程,畢業后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成為藝術生創業的典范。
畢業設計的選題主要由學生擬定和導師指定,這種方式存在的問題較多。學生擬定選題存在選題比較陳舊的問題,低層次的反復研究較多,缺乏科學性、時效性;不少學生對老師指定的選題有逆反心理,并且選題難度系數較大、研究性強、實用性較差。為此,數字媒體系制定了三種畢業設計方案:一是針對考研的學生,考慮到以后要走研究之路,主要由老師制定選題,希望學生培養科研能力,夯實學術基礎;二是針對要在本專業就業的學生,主要推薦去業界實習,由業界導師制定選題,校內導師輔助(負責規范學術格式),最終畢業成績業界導師評分占80%,校內導師占20%;三是針對不在本專業就業的學生,主要偏重技能選題的訓練,如獨立完成網頁設計、UI設計、活動文案策劃、微型紀錄片拍攝、微信公眾號制作等通用型技能訓練項目。
為了響應國家倡導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創意能力等綜合素質,數字媒體藝術系拿出5萬元辦公經費建立數字媒體創意基金,每年資助5~10個項目。項目由學生自愿申報,只要項目可行性強,隨時都可以進行申報,每學期組織一次項目評選。申報項目的主題要求與本專業相結合,主題盡量寬泛,有利于學生才智的發揮。制度實行4年以來,先后有25人次獲得基金項目資助,其中有2個項目獲得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優秀獎,并有若干個全國大學生廣告大賽獎勵,若干省市級的動漫、微電影獎項,尤其是5位同學申請6項目實用新型專利。這一項目實施,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解決了學生在創意與創作方面的實際問題——經費困難的根本性問題。
學術講座是大學生思想火花碰撞最為激烈的地方,也是很多學生開啟學術之路的萌芽之地。目前,數字媒體藝術這樣一個跨學科的新興專業在國內還沒有標準的課程體系,很多課程的教材都非常匱乏,尤其是精品課程的建設是一個短板。在這種情況下,開設大量學術講座是最好的辦法之一。該系規定每個學生每學年必須參加本專業學術講座8次,實行學年考核制度,考核不過關的學生不能參加評優評價。另外,大四的學生必須給大一同學做一次班級的學術講座,講座記1個實踐學分。同時,整合學界和業界專家資源,建立專家庫,每周一晚定期開展新媒體學術講座。通過3年的實施,已經形成一定的學術氛圍,學生已經養成聽講座的習慣,學會了提問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