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龍岡小學 程 佳
當今在教學中美育教育的滲透越來越多,小學生正處于許多觀念形成階段,其在今后會接觸到許許多多的外來事物并受其影響,通過美術教學培養學生審美能力能使其在今后規避不良事物的危害,擁有發現并創造美的能力。現階段仍有部分教師存在對培養學生審美能力重視度不夠的問題,及時轉變教學觀念并作出對應舉措是每名教師都應盡力完成的事。
學生學習的好壞不僅取決于其自身努力的多少與天賦的高低,同時也與教師的教學方法、模式等有很大關系,要想讓學生接受美育教育,首先教師應給予足夠重視,避免出現單純為了教學而教學的現象,要意識到教書的目的在于育人。其次教師也應努力提升自身水平,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過程中往往要根據自身理解去帶領學生分析事物,只有自身水平夠高才能對學生起到帶頭作用,第一應在課下加強與其他教師間交流,對于同一件作品的賞析應結合較多教師的意見,同時善于進行自我總結與反思。第二應通過閱讀美術雜志周刊、瀏覽網頁新聞等方式了解近階段出名的美術作品,以不斷提升自身資源儲備量。教師的言行舉止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學生,通過自身的刻苦努力能對學生帶來正面的、積極的影響,且小學生習慣的養成需要教師指引。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在講解理論知識的同時教師應給學生留有自由創作的時間,讓其結合所學知識并聯系自身理解進行創作,不斷培養其創造美的能力。例如在教學《魚兒游戲》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后畫作一副描繪魚兒在水中玩耍嬉戲的圖畫,也可以當堂描述一些魚兒的模樣并讓學生畫作。在課后也應布置作業,讓學生就課堂所學內容并聯系生活進行創作,例如在教學生四季的畫法時,可以讓學生在課下自行觀察并選取適宜場景進行繪畫。在布置隨堂練習任務及作業的同時,教師也應注重給學生一定實踐機會,即學生學習美術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中,而應貫徹落實當今教育理念,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向室外,既可以讓學生在操場上指定區域內進行即興創作,也可以帶領學生到學校周邊進行郊游,規定其必須完成的任務并讓其在班級營地附近進行玩耍和創作。帶領學生走向室外的方式能極大調動其興趣,使其感受到美術課不僅僅是單調的畫圖和聽講,更是一項自由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科目,讓其更加樂意進行創作。
要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教師就應使其擁有善于發現美麗的眼睛,美麗的事物在生活中隨處都有,但若學生沒有發現其的能力就會失去很多樂趣,且其審美能力的形成也會減緩,故教師應在教學中鼓勵學生觀察身邊事物,培養其觀察能力和習慣。例如在教學《我設計的自行車》一課時,教師應先進行提問:“生活中的自行車是什么樣的?”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并說出自行車上的重要部件及其對應功能,隨后再讓其想象生活中的自行車有哪些不同,使學生回想起山地車、變速車、兒童車等自行車的區別,再讓學生結合自身喜愛并聯系以上內容進行構思并畫作自行車。除課堂外,教師也應鼓勵學生在課下注重觀察身邊事物,例如對于《流動的顏色》一課,教師應提倡學生在課下觀察身邊常見事物并說出其各自對應的顏色分別是什么,將這些內容記在腦海中并在今后繪畫時運用。學生觀察能力的形成不僅對其審美能力提升有幫助,也能使其在學習其它科目時更加輕松。
對學生而言,相較于其它文化課而言美術課更加有趣,其在課堂上擁有更多時間進行自由思考與創作,而在開展審美教育時部分學生會對教師理論性的講解提不起興趣,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開展各類活動,使學生在快樂的活動中輕松愉悅地提高審美能力。首先可以開展繪畫大賽,讓學生自選主題并確保繪畫內容積極向上,給出一節課時間進行創作,然后收齊學生作品并將其進行評比,在評比結束后鼓勵學生相互交流并分享自身繪畫的心得與體會,彼此間取長補短使創作能力的增強。其次可以開展繪畫鑒賞比賽,選取一定量小學生優秀美術作品或班級學生自身作品并將其以多媒體或展覽板形式展示出來,帶領學生前往觀看并幫助學生對其賞析,也應在其過程中鼓勵學生發表對這些作品的看法,引導學生說出這些作品“好不好”“好在哪里”,鼓勵其遇到不懂的問題向教師求助并教其如何分析判別作品的好壞,將自身經驗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告知學生以促使其進步。在開展活動后教師也應注重接受學生反饋,活動的開展是為了使教學妙趣橫生,故主題和環節的設計也應結合學生建議。
美術教學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是一種審美認識的活動,在其過程中學生會逐漸擁有發現、欣賞并創造美的能力,其也能漸漸分辨出身邊事物中哪些是真善美,哪些是丑惡的,長久以來能使其受到各類事物帶來的積極影響而并非消極。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過程中,不論是教師對于方案的制定和踐行還是學生的配合都十分關鍵,教師應分別處理好這兩者并更加主動地和學生進行互動,使其樂意聽從教師指導并更高效地學習。
[1]汪會蓮.新課程理念下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 [J].教育,2016,(7):48-48.
[2]陳順頂.淺談山區農村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未來英才,20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