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寶應縣葉挺橋小學 王曉芳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生存智慧和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為宗旨,以共生互學(互享)的師生關系和滲透師生的生命體驗為前提,主要通過情感激發、語言品味、意理闡發和幽默點染手段,讓人體驗到一種富有教學個性與文化氣息的,同時又發生思想之快樂與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詩意美感與自由境界。但審視我們的語文課堂,不難發現跳、唱、畫等外在形式占據了主流,虛化了語文課堂,導致語文課沒有“語文味”。這不得不令我們深思:語文課到底應該怎樣上?如何打造具有“語文味”的課堂呢?
第一,聽作者。教材選取的范例課文都是專家經過精心挑選的,文章的作者生平也應該是很熟悉的,小學課文當中不乏有許多著名的文學家,從小學生就知道這些文學家,學習他們的作品,對學生今后的文學學習肯定是有好處的。比如《荷花》就是著名教育家葉圣陶的作品,在開始學習課文時應該讓學生了解葉圣陶的生平,比如他是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政治活動家。他早年當小學教師,原名葉紹鈞,字圣陶,筆名葉圣陶、斯提等,生活在蘇州,作品收在《葉圣陶集》里等這些基本信息,即使學生別的記不住,但肯定能記住他曾經是位小學老師,是位教育家及作家。
第二,聽作品的寫作背景。本人聽了一節高年級老師上的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這首詞是李清照為追記一次有趣的郊游而寫,從沉醉迷路,到泛舟爭渡,反映了她早期無憂無慮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在學習到“爭渡,爭渡”時,教者巧設環節,介紹李清照當時的處境。寫作背景的介紹更凸顯出李清照早年生活的快樂。
第三,聽課文內容。在學生學習課文前,讓學生欣賞作品很重要,也就是聽課文朗讀,這時可以是聽課文錄音,但最好是聽教師繪聲繪色的范讀。學生在聽的過程中能夠從整體上感知作品的基調,感受作品從文字到口頭語言的魅力。
第一,反復地讀。語文課堂離不開多種多樣的讀。學生讀書形式多樣,可以分為齊讀、指名讀、小組讀、分角色讀、分男女生讀、快速瀏覽、默讀等。薛法根老師的教學思想其中就有“著力語言訓練”,他的課并沒有過多的修飾,最多的就是引領學生讀,而且是多種形式的讀。俗話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句話在薛老師的課堂上有著完美的體現,就是在這一次次的讀中學生體會到了課文所表達的內容,領悟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體會到了某個人物的高尚品質和值得人們贊揚及學習的精神。這種沒有精美的渲染就能達到學生和教師心靈相通的境界。
第二,有感情地讀。想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很不容易,首先讀者要把握好作品的總基調,是快樂的還是悲傷的,對感情要做正確的處理。朗讀的過程中調整好自己的語言、音高和速度,用自己的抑揚頓挫來感染聽者,讀出情感,讀出思想,讀出韻味,讀出形象,讀出個性。
這學期我嘗試每課一寫,就是每篇課文的第一課時是寫字,第二課時是寫話。那么寫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是寫字教學。漢字是記錄漢民族語言的符號系統。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學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歷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漢字是一種文化,不僅積淀著中華民族的睿智、中華民族的靈魂,更凝聚著一種民族精神。因此,《語文課程標準》非常重視寫字教學,把它作為一項十分重要的教學任務。
不久前有一位老師的做法讓我很欣賞。在學習《趕海》這課的生字時,這位老師是這樣做的。
依據字理識寫生字“夾”:出示“夾”的甲骨文,有什么發現?(夾,甲骨文像兩個人在一個人的兩腋之下,表示一個人被兩個人從左右兩邊挾持。)利用象形記憶,感受漢字意義。書寫時,注意第二筆的點與第三筆的撇不能和第一筆的橫連起來。
我們的漢字和英語等符號文字不一樣,幾乎每個字都有一段故事,都是一幅畫面。如果你知道它們的造字原理,記憶起來就方便多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從枯燥的寫字學習中,也感受到了文化的熏陶,產生了興趣。堅持這樣做,還有什么字寫不好呢?
第二是寫話練習。就像是記日記一樣,養成寫的習慣,練得多了,自然就會“作文”了。比如這學期的第一課《長城和運河》我是這樣設計的。
中華民族從古至今還創造了哪些奇跡,你能學著詩歌的形式也來贊頌一下嗎?(仿寫)
我駕駛著飛機航行在祖國的藍天,
一個奇異的景象出現在我的眼前:
是誰創造了這人間奇跡?
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
《美麗的南沙群島》《廬山的云霧》課文學習了總分結構的寫法,所以課堂練筆就是運用總分結構寫校園內或者自己游覽過的景區的某一處景色。但更多的是談感想,比如,學了這篇課文自己想到了什么?這個環節也就是對課文主題學習的一個升華。
特級教師方仁工指出,在語文教學中,將聽、讀、寫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和安排,那樣語文課的效率會高得多。語文味,姓“語”,名“文”,特點“味香”,所以當我們鼻聞淡淡的墨香,耳聽富有韻味的朗讀,手批富有個性的話語,那我相信我們已經被語文的香味所浸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