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南漳縣巡檢鎮金鑲完全小學 李曉飛
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項永遠充滿遺憾的藝術,從開課,也就是導課開始,教師必須精心準備,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只有這樣,師生才能興味盎然地走進文本,開展教與學的互動。
“導課”的過程折射出教師對教材的鉆研與把握程度,更能體現執教者對教學這門藝術價值的追求,體現了執教者的基本素養與教學觀念。
根據多年來對小學語文課堂“導課”環節的揣摩,我認為應根據不同的課型設計新穎的導課方式,讓“導課”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
這也是教學過程中教師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它直接揭示課題,點明學習目的和要求,開門見山地展示了學習的內容,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和重視。“開門見山導課法”比較適用于教學說明文和略讀課文。例如,在教學《太陽》這篇說明文時,我開課時,直接板書課題,追問學生“我們天天沐浴著陽光茁壯成長,對于太陽這個光源體你了解多少呢?這節課我們將共同走進課文,去了解太陽的知識吧!”學生帶著好奇心直接進入文本的閱讀與探究,簡練而實用。
設置懸念的間接導課法也是常用的一種導課方法。它能夠幫助學生點燃思維探索的火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巧妙地設置懸念導課,重現課文內容的創作情境,往往能喚醒學生高度的注意力和接受力。小學生具有很強的好奇心,總是對不平常的事物感興趣,只有根據他們的心理在課堂上設置一些有懸念的問題,才能引起學生學習新課程的濃厚興趣。這種導課法一般適用于抒情性文章。
在教學《橋》這篇課文時,我采用懸念設置間接導入法。“從前有一個小村莊,要出門就要經過村口那座窄窄的木橋,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口人一起經歷了一場可怕的災難。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情?請同學們打開課文,帶著這個問題到文中去找一找。”學生在我設置的懸念下,帶著問題通讀課文,瑯瑯讀書聲開始在課堂上飄蕩。
在設計一堂課時必須遵循一個原則,即針對所選教學內容,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與教學實際,來選擇合適的導課方法,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靈活設計,巧妙運用,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和興趣,力求新穎、別致。只有這樣不斷地實踐探索才會創造出更好的方法,為當代小學語文教學的最優化、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