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志榮
(成都市田家炳中學,四川 成都)
喬布斯和比爾·蓋茨曾經有過一次交流,兩人均驚嘆于互聯網對世界的深刻改造,但是讓兩人大惑不解的是,互聯網幾乎改造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唯獨沒有造成深刻變化的就是教育領域,傳統教育依然按照自己固有的模式在運行。
正如之前所說,一方面,現在互聯網教育已是風起云涌。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傳統的改革經驗,我們的很多中小學老師普遍存在一種不思變革的心態。認為無論怎樣改革,我就按照自己的模式教下去就可以了。所有的改革,其實都是換湯不換藥。而這樣的想法,恰恰是互聯網時代下最大的忌諱。
現在我們已經站在了互聯網將要深刻影響教育的十字路口,之前的可汗學院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所以,中小學教師最重要的一個觀念就是一定要去主動迎接和擁抱變化,運用互聯網這樣一個強大的工具,推動教育向更加科學、更加合理的方向進步。
互聯網時代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分享。正是由于分享,很多原本無用的信息產生了價值,很多原本閑置的資源變成了財富。
傳統的教育教學中,教師上課絕大多數時候都是各自為政,除了像公開課這樣極少的課堂會有較多教師共同討論之外,大多數備課都是教師自己獨立完成,教學實施和反思也是教師個人的事情。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同一所學校的不同教師,其教學水平的差距可能非常大。同時,出于一些現實的考慮,教師也并不是非常愿意將自己的教學設計、教案、學案等拿出來分享。這其實既是一種資源的巨大浪費,也是一種低水平上的無效重復。
分享,是一種既可以節約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又能夠激發新奇創意的最有效途徑。中小學教師一定要摒棄原有的“敝帚自珍”的心態,要用一種開放和接納的心態,勇于交流分享,這樣才能夠促進自身教學水平的真正提高。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儲存空間、傳輸速度也大幅提高。與互聯網相伴而生的還有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這些嶄新的科技。這些技術的發展融合為我們更準確地了解學生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長期以來,中小學教育都強調“備教材、備考點、備學情”,其中尤其強調了解和掌握學生學情,但是學情怎么了解,一直沒有一個固定的說法。很多時候只能單純依靠和學生交流以及教師的經驗得出一種感覺,而沒有辦法完全去量化。但是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我們了解學生有了嶄新的途徑。在這方面,大數據的應用有非常廣闊的空間。比如近年來,我們學校推進了一個項目——“師生成長平臺”。每次考試,先利用這個平臺錄入每個題目的對應知識點、能力層級要求。學生在完成試卷之后,師生成長平臺就會對班級乃至于學生個體進行詳細的診斷。教師對于全班學生哪個知識點掌握不是很好一目了然,馬上就可以重新加強鞏固這個知識點。對于個體學生,主要在哪些地方丟分,也就馬上可以進行有針對的訓練。對于學生是在哪個能力層級上有欠缺,是記憶、理解還是應用上存在問題,教師都能做到心中有數,然后再馬上改進自己的教學設計,加強這方面的能力培養。如此一來,學生的學習效率大幅提高。平臺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成績,也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
雖然互聯網將會使教育發生巨大的變革,但是我們也應該避免另一種錯誤的觀念,那就是互聯網就是一切。今后的學習就是給學生發放各種測試,然后錄制視頻讓學生觀看的過程。
我們作為教師,還必須清醒地意識到,互聯網始終還是一個工具。教育畢竟還是一個人影響人、人喚醒人的過程。老師的言傳身教,學生的耳濡目染,這是互聯網所無法取代的。學生畢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他們的很多細微變化、情感心理,這是冷冰冰的機器所不能體察的。學生的人格塑造也一定是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影響的產物,其中,中小學階段的學校教育又尤其關鍵。
所以,作為中小學教師,我們應該以積極開放的心態去擁抱互聯網時代,同時也堅守自己作為教師應有的職業操守,以高度的責任感和教育熱情,用好互聯網這樣一個教育工具,真正地讓中小學教育更加完善、更加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