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明慧
(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南華實驗學校,廣東 深圳)
本文主要是對傳統禮儀文化教育和中學語文教學相結合進行討論,筆者選取教學中使用過的優秀教學案例進行解析,以便讓教師深刻理解傳統禮儀教育對學生德育的影響。
很多傳統禮儀知識是通過文中人物的言行舉止表現出來的,學生通過閱讀這些知識,可以產生理解,教師可以對教學中的知識進行延伸和挖掘,幫助學生認識到傳統禮儀文化的魅力,完成對學生思想道德的教育。例如:《我的母親》一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母親所具有的忍、慈、和、讓、剛等傳統禮儀素養,讓學生看到母親是如何影響到胡適的成長。筆者對教學環節進行整理,如下:教師:母親命這么苦,她會去跟別人訴苦嗎?會還是不會?請在文中尋找理由?學生A:不會訴苦。學生B:會訴苦。教師:傾向于不訴苦的同學,請在文中尋找那些刻畫母親性格的詞。學生A:她對待人是溫和的,那么仁慈。教師:有苦母親不能說,母親的內心會多么的痛苦。母親對待哥嫂用得最多的方式是什么呢?學生C:忍。教師:母親哪些行為表示她的“忍”呢?學生C:悄悄地走出去。教師:還有哪些詞表明了母親的忍嗎?學生D:“總是”“讓”。母親不僅自己忍受,還會要求孩子跟著自己忍受。
通過上述的文字進行傳統文化教學,通過文中相關的禮儀文化的內容引導學生。教師在教學這一課時,核心就兩點,即“怎樣的母親”和“對兒子有什么樣的影響”。學生通過文本,會發現很多母親對作者的影響,例如:“混”“如果”“一絲一毫”。從這些詞中,學生可以體會到作者在母親的教育下養成的謙謙君子的形象。
語文教學不只是教會學生知識,還要為學生內心鋪一層溫床,人格可以在溫床上生根發芽。學生閱讀文學作品,因為每個人人生閱歷的不同,對于作品解讀也會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學生不要人云亦云,要根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合理進行推斷。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適合的地方進行推斷、猜測,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也可以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教育的理解?!短一ㄔ从洝芬晃闹袑懙溃骸凹瘸?,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迷,不復得路。”教師要引導學生對這一段落進行深思,展開合理的推斷:為什么人們找不到桃花源了?教師需要給學生解釋:中華民族的魂有一種坦蕩,每一個中國人內心都有一份坦蕩,坦蕩得一清如水,就會看到最美的東西。而我們有了心機,忘記這份坦蕩,所有東西就都不見了。這個“迷”其實是迷失了。學生對自己的生活產生思考,會覺得所謂的迷失是因為執著,一旦刻意要某個東西,肯定就找不回來了。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閱讀臺灣小說家黃春明從《桃花源記》衍生出的兒童劇劇本《小李子不是大騙子》。作家黃春明在故事中寫到漁人從桃花源帶回來枝桿,插在自己家里的花盆,漁夫精心照顧枝桿,桃樹枝桿生根發芽,最后長成一片桃花源。通過對《桃花源記》進行推理,學生可以明白桃花源是要培育的,你與其去找桃花源,不如就在你的身邊、你的腳下培育桃花源,把身邊的事情做好,就有真正的桃花源。通過對文章的內容進行合理推理,結合傳統禮儀文化,深化對學生思想道德的教育。
每一篇文章都蘊藏著作者的主題思想和作者的寫作意圖。語文教師教學也是圍繞著作者的主題思想進行展開,傳統禮儀文化教育是故事發生的背景,可以揭示和強化作家的主題思想。教師在講解課文時,可以有意識地將兩者的思想進行結合,這樣學生在學習課文時,理解程度會大大加深。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既了解了作者寫作意圖,也學到了傳統禮儀文化思想,提高了語文的素養。例如:《散步》一文中,本文主題思想是引導學生感受到文中蘊含的情感,通過樸實豐富的語言,體會到尊老愛幼的傳統禮儀文化。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文中媽媽想走大路,而兒子想走小路,爸爸決定委屈兒子,走大路,但是媽媽卻選擇走小路,為什么呢?學生通過思考,會認識到這一家人互敬互愛、和諧相處的濃濃親情。文中母親價值觀中懷著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愿意和兒子一起走小路,也體現了媽媽對家庭的責任感。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分享自己的故事,學生通過自己父母的故事,進而感悟和理解傳統美德,深化傳統禮儀文化教學。
通過對傳統禮儀文化對中學語文教學的幫助,我們通過案例對傳統文化禮儀在中學語言教學中的運用,三方面論述傳統禮儀文化融入教學的重要性和意義,強化了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