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冠順
(亳州市蒙城縣第一中學,安徽 亳州)
新一輪課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當中,物理學科作為初中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要積極迎合當前新課改形勢,從多個角度對現有的課堂教學模式加以調整和改變,應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在關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質量提升的同時,還需要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意識、終身學習能力,為學生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打下堅實穩固的基礎。對此,本文以教學方式多樣化的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實踐為題,對其相關內容作出簡要分析與著重探討。
“講授式”教學法,主要是指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以講解的形式將知識點傳授給學生的一種教學方式,具有便捷、高效的優勢。對此,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秉持以生為本、以學定教的教學原則,以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知識點為藍本,結合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定選擇相應的教學方式,在分析物理現象、實驗的基礎上通過講授法的應用使得學生明確物理定義、公式、原理等,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點的理解[1]。
例如,在滬粵版初中物理“功”知識點的講解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叉車搬運貨物的動畫視頻,在生活物理現象分析的基礎之上為學生直接講解功的定義。隨后,教師為學生出示關于力與功關系的幾幅圖片,要求學生通過作圖的形式判斷力是否對物體做了功,進而加深學生對“功”概念的理解。
“探究式”教學法,主要是指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學生的思維程序相應地研究學習活動方案,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實驗討論、思考總結等形式理解知識并運用知識的一種教學方式,這對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的培養具有良好作用[2]。對此,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知識點為基礎創設與之相承接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積極主動思考,進而對物理問題或者實驗現象加以解決。值得說明的是,在這一環節當中教師要發揮自身的組織引導作用,在必要的時機為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指明方向。
例如,在滬粵版初中物理“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知識點的講解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塊表面光滑、一塊表面粗糙的正方體木塊,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的方式發現兩塊木塊在地面滑動時力的不同,進而提出問題——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各小組根據自己所設計的實驗方案加以探究討論、分析論證,最后各小組展示探究成果,由教師進行歸納總結,進而得出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物體所受壓力、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實驗式”教學法,主要是指在物理課堂教學環節中教師發揮自身的組織引導作用,要求學生在實驗要求的框架之下利用實驗器材開展實驗操作活動的一種教學方法,這是當前初中物理教學中較為常用的方式,具有激發學生興趣、啟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解惑的優勢[3]。對此,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應用“實驗式”教學法時,要根據教學情況的不同選擇有針對性的實驗教學方式。通常來說,演示實驗主要應用在新課導入、物理概念建立等環節中,而學生分組實驗則主要應用在物理規律探究活動中。
例如,在滬粵版初中物理“凸透鏡成像規律”知識點的講解時,教師要在為學生講解凸透鏡成像基本知識點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分析凸透鏡成像與物體距離之間的關系。對此,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蠟燭、凸透鏡、光屏、光具座等實驗器材,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自制實驗數據表格,隨后填寫實驗數據、分析實驗現象,其中教師要進行巡查,規范學生的實驗操作,在學生存在問題時加以引導啟發。最后,各實驗小組根據所得出的數據總結凸透鏡成像的動態規律與靜態規律。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可以加深對教材中規律的理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操作能力與協作能力。
綜上所述,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新課程改革精神為引領,尊重學生在物理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精準定位并明確課堂教學目標,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訴求,結合物理教學大綱要求制定有針對性的物理教學方案,在傳統講授式教學方法應用的基礎上運用探究式、實驗式等多種方式,使得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當中,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物理學科學習能力,構建初中物理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