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義蘭
(北京師范大學南山附屬學校,廣東 深圳)
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生物學科作為高中課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將生物學科的核心素養確立為4個方面: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面對新課標,教師的教學方法需要順應發展做出相應的改變,立足課堂實踐落實新課標提出的對學生培養的要求。
實驗教學是生物學課程的特點,實驗教學不僅是親自動手參與的生物學實驗或者校內外實踐活動,也可以是以問題解決為特點的探究活動。生物學實驗的開展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在探究中進行觀察、提問、實驗設計與對結果的探討與交流。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所授內容的具體情況盡可能地開展實驗教學,鍛煉學生的科學思維與探究能力。
例如在模塊1“分子與細胞”中學生將在微觀層面上深入理解生命的本質。但是有些學生在進入高中之前對微觀世界的了解極少,甚至有些學生從未接觸過顯微鏡,無法理解抽象的細胞結構。在該模塊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觀察有機物、細胞器等實驗,使學生能夠感性認識微觀生命世界。
但是實驗教學并非完全是學生親自動手參與的觀察類、實踐類實驗,也可以是學生以問題的解決為特點的探究活動。例如在講解光合作用的過程中,可以提供科學史資料讓學生獨立去探究光合作用的過程,在探究中體驗科學家解決問題的思路,并將這種科學思維遷移到其他問題的解決情境中。教師在開展探究性教學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思維的過程中,要加強對科學本質和科學史的教學,使學生能夠感同身受地理解科學家們當時的實驗過程。
學生生命觀念的形成基于學生較好地理解生物學概念,因此教師在課堂實踐中要注重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目前不少課堂上存在教學面面俱到,知識碎片化,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構建概念模型可以使認識簡化、直觀,更有利于學生構建概念網絡,并在構建的過程中有助于學生認識生命,形成結構與功能觀、進化與適應觀、穩態與平衡觀、物質與能量觀。
例如在教學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的過程中,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掌握神經調節、體液調節、免疫調節的基本過程,但是對于這三種調節方式的區別與聯系并未建立整體性的概念圖。筆者在高三復習中發現,有些學生對于知識的記憶與理解是零碎的、片段化的,并未構建概念的內涵以及概念與概念之間的聯系,從而形成對穩態的一個整體認識。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構建概念模型使學生建構合理的知識框架,為學生在新情境下解決相關問題奠定基礎。
在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構建概念模型的同時,還必須注意先前存在的錯誤概念,特別是那些與科學概念相抵觸的錯誤概念。課堂上要幫助學生消除錯誤概念,建立科學的概念。
社會責任表現了學生相信科學、善待生命、環境友好、促進健康、造福人類的態度與價值觀,反映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對生物學重要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并具有學以致用的學業成就,是他們個人成長和社會進步的“正能量”。教師在實際課堂中可以設置情境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議題,并用所學知識做出理性解釋。
例如在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結合本地資源開展科學實踐,嘗試解決生活中現實的問題。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形成生態意識,參與環境保護實踐。主動向他人宣傳關愛生命的觀念和知識,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為健康中國的促進者和實踐者。在教學生態環境的保護上,筆者結合當地的環境情況讓學生利用業余時間主動去發現周邊存在的問題,并成立小課題研究組。學生之間共同探討,合作完成課題研究,最終以小論文的形式對該地的環境提出相應的意見。在學生課題研究的過程中,通過他們實地的調查,關注環境保護,提高社會責任意識。
因此,基于核心素養理念下的高中生物教學可以從開展實驗教學,構建概念模型,關注并討論社會熱點等方面,使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可以樹立生命觀念,形成科學思維的習慣,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提升社會責任感。教無止境,高中生物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作出相應的創新。總之,基于新課標的核心素養的提出,積極探索和實踐新的教學方法,落實核心素養的培養,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