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賽武
(江蘇省興化市臨城中心校初中部,江蘇 興化)
在過去只講語言的傳媒時代,教師是有絕對的權威性的,能夠說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可是當今是信息時代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也是多元化的,甚至比我們教師還要快且多。此外,正在成長中的年青一代興趣廣泛,求知欲強,接受新知識快,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廣泛攝取。他們有時會向教師提出形形色色的問題,一旦教師回答不上,往往會降低教師的威信,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要有和學生一起學習的心理準備。
我國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意思是周圍人肯定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相比而言,老師所掌握的也只不過是茫茫知識海洋中的“一粟”,每個學生身上都可能有值得我們教師學習的閃光點。新課改呼喚教師要盡快進行角色的轉變,教師要由傳統的教學支配者、控制者變成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既要幫助學生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學生創設優良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更要和學生一道學習。
那么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我們教師應如何做好教學相長呢?綜合自己的教學經歷,本人產生這幾點思考:
新時代呼喚教師必須擔任多重角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還是學生的朋友和榜樣,時而是協調學生人際關系的藝術家,時而是學生的心理咨詢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只有師生間相互作用,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創造性才能得以激發和培養。因此,在課堂上師生以平等的態度共同探討真理,自覺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尤其必要。很多時候老師上課說錯了一個詞或知識點,自己渾然不知,當有學生指出來時,我們應真誠道歉并改正,而不是為顧及面子為自己狡辯。坦誠認錯,這樣做不僅能讓學生知道老師也不是圣賢,老師也會犯錯,人無完人;還能讓學生懂得“知錯就改,善莫大焉”的道理,從而贏得學生的尊重,最終有利于平等互信的師生關系的建立。
教師要想向學生系統傳授教學知識,首先應具備教學的一些基本功。教學基本功即教學能力,其中包括:
1.備課的能力。做教師的都懂得,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和保證,上課絕不能打無準備之仗,否則就是混課。
2.講課的能力。課堂上要向學生傳授什么知識,準備培養學生什么技能,開發學生哪方面的智力,如何突出重點、講好難點、說明疑點,教師都要心中有數。教師要能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通過生動形象幽默風趣的語言來吸引學生、激勵學生。
3.設計板書的能力。板書是教師必備的基本功,是教師揭示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好的板書能使教學重點一目了然。
4.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新時代要求信息傳播技術,該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運用將極大促進教師角色的歷史性轉變。
所謂發揚創新精神就是要求教師要有勇于開拓進取,不斷創新的心理品質。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思想更加開放,對外界事物的反應也更加敏感。根據這一心理特點,教師在教學中就不能墨守成規,要勇于開拓進取,以自己的創造性活動影響學生。因此,我覺得在這方面要做到兩個創造。首先,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就是教師要能用自己的教育行為、教育語言、教育情感和教育形象,營造一種平等的、民主的、健康和諧的課堂氣氛。其次,創設教學情境。就是選擇與學生的生活相關的典型事例、社會熱點、焦點問題,激起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情可發。
教師在學生面前的角色變化必將成為事實,教師只有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我們要拋棄傳統的“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得有一桶水”的思想,知道“長江后浪推前浪,一浪跟比一浪強”,知道“青可以出于藍而勝于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平常教學中把學生放在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互相學習、互相進步。另外,教師還要廣泛攝取各種知識,防止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冷門,不能由于自己淺薄無知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斥責,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要想做一個負責任的老師,那么自己必須首先得是一個好學的老師。不只從資料中學習,向身邊人學習,在經驗中學習,還要能從學生身上學習。只有形成相互欣賞的師生關系,才能帶來教育教學的高效益,才能真正實現教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