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擁鋒
(福建省福安市第一中學)
2015年接觸學校自主招生班(即實驗班)。這些學生從一開始就被冠以理科優生的稱號。對這些學生的培養,每一屆的方式都不盡相同,始終沒有形成一套系統的、行之有效的培優方式。從平衡班的角度來看,似乎他們各方面都應該是優秀的:除了理科思維的先天優勢,似乎還應有驚人的記憶力、良好的學習習慣、健康的審美情趣,還個個都是遵紀守法、勤奮樂觀、品德高尚的全面發展的好學生。我想,這應是學校、老師、家長各方對他們的共同期待吧。真正深入接觸以后,你才發現,什么叫人無完人,他們頭上并沒有什么光環。他們勝過平衡班學生的主要是學習能力。其他的如待人接物、身體素質、知識眼界、心理健康等均暴露出很多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總是潛在地、深層次地影響、制約著他們的學習境界。我深深意識到,培優工作,絕不僅僅是在引導他們的學科知識上花工夫。以下,是我的一點反思或者說是不成熟的想法建議。
利用這些優生的“先天優勢”——自學能力強,打高一開始,培優班就需要較多的時間進行自我梳理,課內知識天天清、周周清,養成良好的錯題整理習慣,而不是在應付大量的作業。將周末時間專門辟為競賽培訓和人文知識積累,而不是為了能較平衡班提前開始高考復習,去趕進度或很不放心地動不動就拿高考卷去檢驗他們,看是否已經比高三學生更優秀。高一這一年,扎扎實實打好基礎,絕不好高騖遠。任何學科作業必須保質保量規范地完成。到了高二,根據學生個人優勢科目,強化某科競賽,為高校自主招生增添籌碼。
同時,要注意到,這些學生因為理性思維強,自身對理科有著濃厚興趣,往往就對語文英語等人文學科看得比較輕,大部分學生在人文學科上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因此,高一起始年段,語文英語兩科的關口必須前移,花的時間甚至可以多于理科。主要要求為,大量記憶英語單詞和進行聽力訓練。語文書寫高標準嚴要求,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一定數量且質量較高的書寫。堅持做閱讀筆記,每周末騰出半天在圖書館集中看書,每月一次讀書分享會。高一以人物傳記類書籍和散文為主,高二以學術哲理類書籍為主。總的原則是學生在前兩年,一定要有屬于自己的較為豐富的知識儲備。
至于高三這一年。競賽結束,優生在第一輪復習中夯實各科基礎后,便可放開手腳,讓學生處于半自習狀態。高考前六個月起,應給這些優生足夠的自習時間去查缺補漏。并開始訓練綜合卷的答題節奏和應試技巧。而后逐步減少老師的授課、增加自習課,課堂上以小測反饋和答疑解惑為主。高考前三個月,學生便可適當進行“刷題訓練”,嘗試各種新題的變練,主攻難題僻題,整理各科考前材料,形成屬于自己的一套完整的高考復習資料。
優生身上照樣有很多不良的習慣。他們也會越來越懶惰,有的會恃才傲物,目中無人,有的只對學習感興趣,成為十足的書呆子。這一屆培優班的智商不低,但情商真不如平衡班的孩子。我從高一開始就極力反對熬夜,身體力行早起晨練、晨讀。事實證明,成績排在年級前五的幾個學生,就是已養成早睡早起,且能堅持到高三的。一部分不愛運動的優生,到了高三,學習倍感吃力,有的就連早讀課站二十分鐘都堅持不了。在高三,一半以上的優生,對考試仍有不同程度的焦慮心理,常因一兩次的失誤失去自信,總懷疑自己不如他人。嚴重的會對老師產生不信任,總覺得老師說的方法不對或無效,可自己又不得要領。對同學也不友善,常覺得是別人干擾了自己,導致成績下降。這些問題,都源于學生在前兩年沒有養成積極樂觀地面對困難的品質。表現在課堂上,他們要是沒有十足的把握,就不會輕易開口。什么顧慮?怕說錯,沒面子。其實這就是在消極回避。因此,實驗班更需要團隊活動,更需要面對挫折能處變不驚的強大心理素質。如果他們能在高一這年,參加某種社團,并從中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和歸屬感,這對增加自信心,緩解高三考試壓力是很有幫助的。
因而,我覺得,一屆優生的培養,需要三年統籌規劃。高一注重人文素養積累,養成自學習慣,打好基礎,不急功近利;高二培養優勢科目,學有專長,堅持知識儲備,練就過硬的身體素質;高三關注時事,將人文學科關在課內,課外時間大量傾斜給數理化生,讓學生在自我梳理中自行拓展,攻堅克難。如此,必能突破高考瓶頸,將這些優生的潛質發揮到最大化。
[1]李明敏.淺談高中班級管理藝術[J].求知導刊,2015(8).
[2]謝南晉.新課改背景下如何做好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J].教育教學論壇,2013(20).
[3]成方巖.用心澆灌 讓愛閃光:班主任管理心得[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16(6).
[4]陶海燕.班主任管理心得[J].科普童話,20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