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濤
(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虎山鎮初級中學)
在當前教育改革背景下,合作、探究式的管理與學習形態備受關注,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也要求教師更新管理理念,重視學生自主參與管理。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運用到班級管理中正是學生自我管理的體現,對學生自身及班級整體發展都具有一定意義,那么探索將小組合作融入班級管理中的新方法也將成為我們值得關注的問題。
“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紀70年代初興起于美國,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實質性進展的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是當代主流教學理論與策略之一,被人們譽為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初中小組合作班級管理模式是將合作學習融入班級管理中,班級內部以一定標準劃分小組,以小組為基本單位開展班級內各種活動,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整體上是一種在班主任的宏觀指導下,學生通過小組實現自我管理的班級管理模式。
班級管理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初中階段是學生自我意識發展的重要時期,他們更傾向于表現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小組合作的管理模式為學生提供了展現自我的平臺,小組內部成員享有平等的權利和地位,在交流中大家各抒己見,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同時,在小組中,每個成員既是小組的主人,又是班級事務管理的參與者,在發表自己意見的同時也需要注意聽取他人想法,在協調各方矛盾和沖突的過程中提升自己與他人合作的能力,通過共同參與班級活動小組成員感受到歸屬感與集體榮譽感。
傳統班級管理方式下,一應事務由班主任決策,學生被動接受,容易造成師生之間關系緊張,阻礙班級整體進步。而在小組合作模式下,學生享有對班級事務建議、選擇、監督及評價等權利,班級活動由學生自行設計,學生真正成為班級的主人,整個班級處于和諧、民主的氛圍中。在班主任的宏觀指導下,全體學生共同制定班級規則,學生以小組模式輪流進行班級管理,各小組之間按班級規則進行考評,并根據考評情況對各自的管理進行調整,班主任的“放權行為”實際是對學生的充分尊重與信任,是民主平等精神的體現。
在小組合作的班級管理模式中,小組是基本活動單位,因此科學分組尤為重要。多數研究者認為,分組時應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異質組合的小組因其在性別、能力、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容易碰撞出更多復雜的思想,產生優勢互補效應。同時,分組之后班主任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適當地進行調整,形成動態分組機制,保證公平公正,使組內每個成員都能發揮其自主性,有更多的機會融入到班級管理的過程中去。
班級小組活動要突出學生的“體驗”與發展主體的地位,活動的內容必須符合學生的成長需要,必須來自學生親身體驗的生活,活動過程要體現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從活動內容選擇到活動組織實施等各個環節,都主動思考討論。李偉勝認為,在班級建設的多項措施中,最能激活學生、提升其發展質量的當屬“建立開放的活動機制”。在班級活動中,基于學生的發展需要和水平,注重活動形式的豐富和更新,創設生動的小組合作方式,加大活動的輻射面和頻度,引導學生主動創造地參與活動,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滿足成長需要。
客觀公正的評價會提高學生合作的積極性,在小組合作管理中往往起著重要的作用,小組合作管理的評價方式要將學生個人評價和小組評價結合起來,在評價過程中要注重采取多元化、發展性的評價機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評價要強調內容的多元化,從知識、情感、能力多個方面考查學生;主體的多元化,將學生自評、組內互評、教師評價綜合起來;方式的多元化,多表揚、重態度,以激勵為主,側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測評。同時,新課標強調發展性評價,應關注學生成長的過程而非最后的結果,著眼于學生的未來。
將小組合作的方式運用到班級管理中,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新型管理理念,挖掘初中生發展潛能,使其自身的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合作協調能力都獲得一定程度的提升,并提升了班級管理的效率,保證整體教育目標的實現。
[1]王坦.合作學習的理念與實施[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4.
[2]李偉勝.班級管理研究,需要“上下求索”之道[J].教育科學研究,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