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娜
(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第二實驗學校,山東 東營)
在當今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法治是最可靠的保障,道德是最有力的支撐。自2016年,教育改革推出了道德與法治一課,在中小學生素質教育方面貫徹了法治教育,這是促進中小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巨大進步。對此,政治課教師要挖掘新課本的教學內涵,對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創新,將情感教育應用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使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更具實用性,而不是單純的刻板教學,對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質量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情緒的變化是個體成熟和發展的必要表現,情緒的變化并非僅僅是個人因素造成的,更多的是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所致。情感教育就是指學生情感在教育的正確引導下能夠新變化,從而使學生情感與生理機制、思維機制協調發展,從而發揮到最佳的教學狀態。對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將情感教育應用其中有著重要的教學意義。一方面,通過情感交流能夠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社會,能夠指引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等觀念取向;另一方面情感教育摒棄了傳統“灌輸式”的道德教育方式,學生在道德與法治學習上不再用“填鴨式”文字講解,不再用單純的案例分析,而是通過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培養學生思想道德觀念,提高學生法治意識,從而增強初中生的綜合素質。
師生關系是一個相互尊重的關系,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不僅能夠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而且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對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上,將情感教育融入其中,首先就要注重增進師生關系,營造和睦氛圍。一方面,教師要平等對待每一位同學,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而且還要時刻關心學生的情感變化,在學習和生活中耐心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另一方面,教師還要在課堂上教導學生要理解教師,尊重教師的勞動成果,懂得尊敬教師,對處于叛逆期的初中生進行感恩教育,從而緩和學生與教師的關系。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將原有的注重學生品德的教育轉變為側重法治教育,滿足教育改革的目標要求,然而面對枯燥乏味的法律知識,很容易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此,教師可以利用情感教育,根據學生的喜好,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創新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情境,采用多元化教學創新模式,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質量。如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工具拓寬初中生的學習視野,將近期的新聞大事件和報道的案件融入課堂教學中,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各抒己見,提出對思想道德事件的看法,然后通過小組討論和學習,逐步向學生滲透法律知識,讓學生有基本的法律意識。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教師要注重將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讓道德與法治的教育能夠在處理生活問題時發揮其實用性。在當前面對當前受到社會不良因素干擾,產生多起校園霸凌事件,對學生的肉體與精神都產生了雙重傷害。對此,教師要引起高度重視,結合初中生生活的實際經驗,通過情感教育,將德育教育、心理教育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促進初中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客觀地認知到校園霸凌的負面影響,并幫助學生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激發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認知校園霸陵危害的同時,政治課教師還要對學生進行預防教育,可以開展《防校園霸陵主題討論會》,觀看相關視頻,邀請法治人員進行言傳身教的防欺凌教育等等,從而提高對初中生的德育。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中,情感教育至關重要。教師將情感教育應用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中,促進了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教育教學創新的集中體現,可以提高初中生綜合素質,為學生營造健康快樂、師生和諧共處的學習氛圍,從而使初中生在情感教育的影響下,能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促進其素質水平提升,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