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蕓帆
(常州市同濟中學,江蘇 常州)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下統稱為《新課標》)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能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
筆者試圖以近些年常州市語文中考為例,研究命題的思路、特點,以此來分析中考探究性試題對于實際教學的導向,以期優化初中語文探究性教學適切性。
語文即是生活。在《新課標》中,“生活”一詞出現了31次,由此可見,語文與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常州市歷年中考語文卷中,有著明顯的生活印記,尤其是在探究試題中,撲面而來的是鮮活的生活氣息。
2015年火遍中國的《舌尖上的中國》,便出現在了當年常州語文中考試卷上。試題中呈現出一段非連續性文本,請學生由此探究《舌尖上的中國》持續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很多中國人看后感動得熱淚盈眶的原因。
該題的生活氣息源自于:文字材料中語言敘述口語化,諸如:“回國探親的老太太,飛快夾起多年未見的白斬雞,連筷子頭一起吮在嘴里,閉眼,滿臉都是笑,嘆一口氣:好好味喔!”文字具有畫面感,例如:“筍挖出來,臘腸吊起來;冒著蒸汽的包子,摔打在案板上脆響的拉面……”在讀的過程中,腦中自會浮現出上述情景。圖片是生活的再現,青花瓷雕鏤的碗筷,一縷面條“香氣撲鼻”。鼓勵學生用生活化的語言表述探究內容,示例答案就做了很好的示范:民以食為天,看到美食自然高興;美食和親人有著密切的關系,引起人們對親人的思念……
不止于此,歷年的探究題都與生活熱點密切相關。2016年關注繁體字的使用。2014年關注的是紙質閱讀、網絡閱讀。
新課標大力倡導語文教學改革實踐,重視培養學生語文應用能力、探究能力。《新課標》強調知識能力的綜合性發展。無論是教學目標、課堂教學,還是學生的語文實踐,都應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非連續性閱讀文本,圖文并茂,極具趣味性;容量大,閱讀效率高;信息量大,閱讀收獲多。但因其信息量大,對于學生的閱讀能力、提煉能力、總結表述能力是一個考驗。
在2014年第5題中,提供三段材料,一張圖表,請學生由此分析“網絡閱讀會取得壓倒性優勢”嗎?諸如此類的探究,都要求學生做到:一讀,讀文字材料,讀圖表;二提煉,提煉關鍵信息,核心內容;三總結,綜合各信息,明確自己的觀點。各步驟之間都滲透著知識與能力的綜合運用。
《新課標》中極重視學生思維發展,“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注重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綜合探究題則是訓練學生思維的良好途徑。
歷年來的探究題,題干所提供的材料,都是淺顯易懂的,閱讀上并沒有多少難度,然而由讀題到讀懂題,則實屬不易。閱讀題干,再閱讀參考答案,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其間的思維發展方向是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遞進式發展。
2013年中考卷第6題,材料中敘述了西方模式的契約、中國式契約概況,由此學生很容易感受到兩種契約精神的利弊,然而要用清晰到位的語言表述出來,卻是不易的。不妨看參考答案:中國式契約是一柄雙刃劍,看重人情往往讓經營者陷入關系網而難以自拔;西方契約歷經考驗,社會基礎扎實,相關法制健全,應該充分認識其合理性。兩者各有長短,最好的辦法是,中國式兄弟情義+西方契約的管束。由此可見,首先要具有辯證思維,敏銳地捕捉到其中的利與弊。其次要有語文思維,能用語文語言準確地表述自己的想法。
應充分發揮語文課程評價的多重功能,恰當運用多種評價方式,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與互動,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
在2013-2016探究題的參考答案中,均附有這句話:“深刻程度不是決定因素,探究角度也不限于以上幾種,扣住材料言之有理即可得分。”細讀細究,能挖掘其中滲透的多元評價思維。引導教師在組織探究性教學的過程中,根據學生的特點,采用怎樣的方法、怎樣的問題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思維狀態、思維方式、參與狀況等作出發展性評價,提高語文探究性教學評價的適切性研究,從而更有利于激發學生探究性學習的熱情。
語文學科即是人的學問。語文課程及各種教學活動,都必須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尤其在實施語文探究性教學中,無論從探究性教學的目標設定,還是情景設計、組織形式、評價方式等,都應該是基于學生主體發展而言的。
常州中考的探究題都來源于“人”,都歸結于“人”。2013年聚焦人的契約精神;2014年關注人的閱讀方式;2015年探究“舌尖上的中國”,挖掘背后的人性、人味兒;2016年關注簡體字、繁體字的運用。這都是引導師生在語文學習中,關注人、關注生活。
中考是語文教學的風向標,研究中考中的探究題,對于平日語文探究性教學是大有裨益的。在組織實施語文探究性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教師的指導下,不斷地去探究問題,不斷地去完善和優化自己的認知結構、能力結構,也就是不斷地進行自我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