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明
摘要 小麥是循化縣重要的農作物,尤其冬小麥種植比例較高。冬小麥生長期間容易發生多種病蟲害,導致冬小麥大量減產。因此,本文介紹了循化縣冬小麥主要病蟲害的種類及其發生特點,并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以供種植戶參考。
關鍵詞 冬小麥;病蟲害;發生;防治;青海循化
中圖分類號 S435.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2-0127-02
冬小麥主要病蟲害有條銹病、白粉病、腥黑穗病、麥蚜等,給冬小麥健康生長構成較大威脅。小麥是循化縣重要的農作物,尤其冬小麥種植比例較高。因此,應做好循化縣冬小麥主要病蟲害的發生特點研究,積極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從而為冬小麥生長創造良好的環境,保證冬小麥產量和質量。
1 發生特點
1.1 條銹病
條銹病具有危害面積大、傳播速度快的特點,是冬小麥常見病害,主要危害葉片、莖稈、葉鞘等部位,在穎殼、穗部也有發生。苗期小麥感染條銹病后,葉片上出現輪狀多層排列的孢子堆。成株發病初期,葉片出現橢圓形、鮮黃色、小條狀的夏孢子堆,成行排列,平行于葉脈,后期表皮破裂產生銹被色粉狀物。接近成熟時,葉鞘上出現黑褐色卵圓形、圓形夏孢子堆,有鮮黃色粉末散出。后期染病位置出現黑色的冬孢子堆,外形扁平,呈短線狀,處于表皮內[1]。
1.2 白粉病
白粉病主要侵害冬小麥的葉鞘、葉片、穎殼等部位。染病后小麥葉片出現1~2 mm的白色霉點,而后面積逐漸增大形成橢圓形或近圓形白色霉斑,表面分布有一層白粉。后期病處霉層顏色加深變為淺褐色或灰白色,其上分布針頭大小的小黑粒。
1.3 腥黑穗病
腥黑穗病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播途徑廣等特點,給麥粒及面粉產量造成較大影響,引起小麥嚴重減產。苗期小麥感染腥黑穗病后,分蘗增多,病穗多短直,穗顏色稍深,起初為灰綠色,逐漸變為灰黃色。穎殼稍開,穎片開裂,露出暗綠色病粒,后顏色加深,變為灰黑色,擠壓破裂后,有黑色粉末出現,因病粒含有揮發性三甲胺,散發魚腥氣味[2]。
1.4 麥蚜
麥蚜是冬小麥生長期間發生率較高的蟲害,苗期麥蚜主要分布在葉心、葉鞘、葉背面,刺吸小麥汁液,導致小麥葉片泛黃,生長緩慢或停滯,嚴重者甚至枯萎死亡。當小麥進入拔節期或抽穗期后,麥蚜主要分布在穗、葉、莖等部位,尤其穗期受害,可導致麥粒不飽滿,嚴重時導致麥穗干枯,甚至整株死亡。
2 防治措施
2.1 條銹病
一是使用抗病品種。選用抗病能力強的小麥品種,并保證抗銹品種布局的合理性,品種不能太過單一,并定期輪換,避免抗性喪失。二是做好農業防治。播種時間適當推遲,合理施肥,尤其應合理搭配氮、磷、鉀元素的比例及用量,提高小麥的抗病能力。同時,合理灌溉,尤其在雨后應及時做好田間排水工作。三是合理使用藥劑防治。①使用藥劑拌種,即使用15 g 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拌小麥150 kg。同時,做好生長期防治,例如,使用25%敵克脫乳油2 0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進行葉面噴霧。②當小麥紋枯病、葉枯病、銹病同時發生時,在發病初期,使用12.5%特普唑可濕性粉劑0.30~0.53 kg/hm2兌水50~80 L/hm2噴施,可同時兼治銹病、紋枯病、葉枯病[3]。
2.2 白粉病
一是使用種子重量0.03%的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拌種。二是當小麥白粉病發病率超過10%時,可噴灑20%三唑酮乳油1 000倍液防治。另外,可結合田間小麥發病情況,配合使用殺蟲劑和殺菌劑,達到治病、治蟲雙重目的。三是小麥生長中后期當穗蚜、白粉病、條銹病同時發生時,可使用磷酸二氫鉀2 250 g/hm2、抗蚜威45 g/hm2、粉銹寧105 g/hm2防治。
2.3 腥黑穗病
一是藥劑拌種。使用20 mL 3%敵萎丹懸浮種衣劑,加150 mL水混合均勻,倒入盛放在桶或塑料袋中的10 kg種子上,快速搖晃、攪拌,保證每粒種子均沾有藥劑。二是注重田間輪作倒茬。為減輕腥黑穗病害,麥田應輪作蔬菜、大豆、油菜等作物。三是使用藥劑處理土壤。針對腥黑穗病發生嚴重的田地,除進行藥劑拌種外,還應使用藥劑處理土壤。如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30~45 kg/hm2與干土45~50 kg/hm2混合均勻,撒入地表后,耕翻播種[4]。
2.4 麥蚜
麥蚜防治可采用農業防治與化學防治相結合的方法[5-6]。其中,農業防治時主要保護麥蚜天敵,可采用小麥與油菜、小麥與綠肥間作種植,增加麥蚜天敵數量,并誘集天敵向麥株轉移。當百株蚜量超過500頭,天敵無法控制種群數量時,應采用化學防治,即使用 50%抗蚜威150~270 g/hm2、48%毒死蜱750 mL/hm2、10%吡蟲啉450 g/hm2兌水噴霧。
3 結語
冬小麥生長中容易受病蟲害影響,如不及時防治,會導致小麥大量減產,給種植戶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7]。防治冬小麥主要病蟲害時,一方面,要做好冬小麥主要病蟲害發病規律的研究,把握合理的防治時機,將病蟲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另一方面,要選擇抗病性強的小麥品種,耕種前使用藥劑拌種。小麥生長期間定期到田間查看,及時掌握病蟲害發生情況,并使用相關藥劑進行防治。
4 參考文獻
[1] 張娜,段曉琳.冬小麥主要病蟲害發生特點及播種期防控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7(2):97.
[2] 李慶惠.南陽市冬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J].種子科技,2017,35(7):112.
[3] 畢張剛.淺談瀘水縣稱桿鄉冬小麥病蟲害的發生與防治措施[J].農民致富之友,2015(4):80-81.
[4] 高軍,張振波,孫彥敏,等.結合2013年河北省冬小麥病蟲發生與防控情況談重大病蟲害防控體系建設[J].河北農業科學,2014,18(1):43-45.
[5] 胡繼春.壽縣小麥主要病蟲害及其防治技術[J].中國農業信息,2017(9):62-63.
[6] 南華,張玉霞.舞鋼市小麥主要病蟲害及防治措施[J].河南農業,2013(14):47.
[7] 孫晶.小麥主要病蟲害防治探析[J].中國農業信息,2016(1):139-14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