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麗莎+張令+呂云濤+劉曄+徐德平
摘要 結合泌陽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狀,總結了泌陽縣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主要經驗,分析了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建議,以期為泌陽縣全面實現脫貧攻堅奠定基礎。
關鍵詞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驗;問題;建議;河南泌陽
中圖分類號 F3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2-0269-02
1 泌陽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狀
泌陽縣位于河南省南部,是農業大縣和省級貧困縣,也是全省25個重點林業大縣之一。近年來,泌陽縣緊緊抓住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機遇,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把提升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的發展水平及規范化建設作為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圍繞科學化引導、產業化經營、市場化營銷、規范化管理、民主化決策的經營理念,積極鼓勵、引導和扶持,扎實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擴規模、上水平、出效益。截至2016年底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達到1 136家,家庭農場425家,國家、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38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帶動了農村土地流轉,全縣農村土地流轉面積為26 389.33 hm2,占全縣農村承包耕地面積的31.2%,流轉農戶數占全縣農戶總數的45.8%。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作處于全市先進位次[1-3]。
為助力脫貧攻堅,將全縣所有貧困人口因戶施策制訂產業扶貧辦法,確保產業扶貧政策覆蓋所有的貧困村、貧困戶。結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作,在項目的安排上把任務的80%安排在貧困村實施,規定參加施工勞務的貧困戶不低于30%。項目實施采取“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落實經營責任,帶動貧困人員增收脫貧。截至目前,全縣累計投入13億元,引導貧困戶發展產業43項。有17家龍頭企業和976家農業經營主體積極投身到產業脫貧當中,基本上實現了每個鄉鎮都有1個帶動貧困戶實現增收的主導產業、每個貧困村建成1個產業脫貧示范實體、每個貧困戶都能參與到產業脫貧當中來,做到產業脫貧全覆蓋,推動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4-6]。
2 主要經驗
2.1 突出培育重點,不斷優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結構
2.1.1 領導重視,部門全力協作。泌陽縣委縣政府出臺了《關于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實施意見》,助推全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擴大發展。泌陽縣政府將涉農項目資金向各專業合作社傾斜,縣煙草公司為每個煙葉種植專業合作社提供扶持資金20萬元,縣農機局將全縣60%以上的農機補貼給了農機專業合作社,縣林業局因地制宜,結合林業產業項目,依托泌陽縣木木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油用牡丹種植,依托泌陽縣金庚農林專業合作社發展迷迭香種植,帶動當地群眾勞動致富。縣委農辦向打磨山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等9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投資2 000萬元,推動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
2.1.2 強化宣傳,注重職業培訓。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在群眾中宣傳《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等政策法規,通過印發宣傳冊、開展講座等方式為培育農業經營主體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同時還在《駐馬店日報》等報刊雜志上介紹這些合作社的典型經驗,宣傳正能量、樹立好典型,為各類專業合作社的健康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以縣林技站、縣農技培訓中心等為陣地,全縣每年進行農民技能培訓均超過3 000人次。
2.1.3 科技創新,促進增收致富。作為全國聞名的香菇、肉牛之鄉,全縣的特色農業素有盛名,目前特色農業板塊基地發展到近4萬hm2。以雙廟街鄉的中心家庭農場為代表,該場種植有梨、杏、葡萄等,經濟效益可觀。泌陽縣華瑞種植專業合作社等12家合作社和河南恒都夏南牛開發有限公司合作種植飼用玉米并建設青貯池總容積達5.8萬m3,年加工青貯全株玉米能力超5萬t。食用菌是全縣的支柱產業,全縣數百家食用菌種植大戶、24個食用菌專業合作社、3個食用菌研究所,從事食用菌購銷的人數逾20萬,年產值達35億元,為全縣的精準脫貧奠定了基礎。
圍繞產業扶貧發展林果業并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的典范為泌陽縣馬谷田鎮,該鎮依托專業合作社,將發展晚秋黃梨產業作為貧困村整村脫貧的突破口,通過“合作社+貧困戶+基地”的合作模式,輻射帶動該鎮河南、楊樓等13個村委貧困戶554戶共2 978人,人均年增收2 500元,實現穩定脫貧。
2.1.4 創建品牌,著力規范提升。泌陽縣始終以品牌創建為重點,全縣擁有注冊商標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36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合作社農產品質量認證數達到50個。
2.2 完善培育機制,不斷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活力
2.2.1 建立制度,規范管理。建立民主管理等規章制度,出臺了《關于做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財務管理工作的通知》,縣委農辦會同財政局人員定期對合作社的賬目進行審核。對于管理規范、民主的合作社予以表彰。
2.2.2 完善綜合服務機制。大力構建信息交流服務平臺,在抓好規范化服務上下功夫,金融、電力等部門溝通協作,在多方面給予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極大的優惠和便利,合力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
2.3 強化培育保障,不斷改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環境
2.3.1 強化組織領導保障。將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三農”工作的重點,制定嚴格的發展規劃,落實相應責任部門,加強督查考核。
2.3.2 強化基礎設施保障。大力開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截至2016年底全縣交通、廣播、網絡基本實現村村通,極大地改善了農民生活條件。
2.3.3 強化監督管理保障。加強對各類經營主體收費項目的清理,同時專項治理農業經營主體的亂收費、亂罰款行為。
2.4 引導農村土地流轉向規范化、規模化發展
縣級設立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鄉鎮設立農村土地流轉工作平臺,其中2個鄉鎮建有鄉級土地流轉服務大廳,初步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局面。土地流轉后,農民不僅可以得到6 000~7 500元/hm2的流轉費,而且可以優先到合作社務工,再加上國家種糧補貼,純收入超1.5萬元/hm2,比自種收入高30%以上。充分調動了農民配合流轉、自愿流轉、支持流轉的積極性。endprint
3 存在的問題
一是土地資金約束,發展前景尚不明朗。由于傳統的分散經營方式與規模化生產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受生產規模的制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存在融資籌資難、申請手續繁雜等問題,發展前景不明朗。二是基礎設施薄弱,抵御風險能力不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和承包服務的區域基礎設施相對薄弱,抵御風險能力較差。三是后繼人才缺乏,農技服務體系滯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員年齡構成普遍“高齡化”,后繼人才匱乏。此外基層技術服務人員總量偏少,農業專業技術隊伍人員素質參差不齊。農業服務體系依然不夠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較為滯后[7]。
4 建議
4.1 加快農村生產要素改革步伐
在農村土地經營使用權方面,在合理規劃、留有余地的基礎上,采取靈活政策,予以優先支持。在農村金融制度改革方面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力度,簡化農業信貸手續。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擔保、抵押、信用體系,同時建立農業融資保障體系,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融資提供便利。
4.2 轉變政府農業扶持方式
一是要繼續加大對農業公共設施的扶持力度。二是要綜合運用政府貼息擔保、財政補貼、部門項目支持等手段,對發展前景好、影響力強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給予支持。
4.3 優化農業創業就業環境
出臺優惠扶持政策鼓勵返鄉農民工、農民企業家、創業大學生等成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同時加強農業技術人員隊伍建設,改善其工作環境,深入夯實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
5 參考文獻
[1] 陳曉華.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年會上的致辭[J].農業經濟問題,2014,35(1):4-7.
[2] 孟麗,鐘永玲,李楠.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功能定位及結構演變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5,36(1):41-45.
[3] 汪發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長面臨的問題與化解對策[J].經濟縱橫,2015(2):31-35.
[4] 馮小.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與農業治理轉型:基于皖南平鎮農業經營制度變遷的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15(2):23-32.
[5] 林樂芬,法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的深層原因及化解路徑[J].南京社會科學,2015(7):150-156.
[6] 江維國,李立清.互聯網金融下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模式創新[J].財經科學,2015(8):1-12.
[7] 樓棟,孔祥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多維發展形式和現實觀照[J].改革,2013(2):65-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