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芳
摘 要:中學階段是一個人逐步走向成熟的階段,初中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但外在的社會影響易使他們受到不當影響,因此初中生德育工作尤為重要。但目前的學校德育工作少有針對學生的個性教育,使德育難以收到較好效果。筆者認為,德育可借鑒他國經驗,體現個性化,才能更好達成德育效果。
關鍵詞:借鑒教學:綜合教學
一、借鑒美日經驗,大力推行小班化教學
教育部規定:中小學教學班規模,小學以不超過45人為宜,中學以不超過50人為宜。但現在我國大多數學校的班級都在45人以上,部分學校甚至是在60-90人。在這樣的班級環境中,學生所得到的教師關注度是不夠的。一項研究表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教學視野關注覆蓋范圍一般不超過25名學生,超過越多,教師顧不到的學生也越多。美日等國家都是小班化教學,如美國中學不超過30人;日本規定中學每班不超過40人,并計劃這一兩年將班級人數控制在30人以內。采取小班化教學,可以讓學生得到更多教師的關注,使學生更容易獲得成功,更好的實現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師也能很快的熟悉每一個學生,不管是個別教育還是與家長聯合進行教育,都能更快的發現學生問題,及時給予回饋,使德育工作更有針對性。
二、開展綜合性學習,強調學科間的橫向聯系
在我國,德育主要是班主任的事,其他學科教師會在自己教學中零散滲透德育。這可借鑒日本的“綜合學習時間”模式。“綜合學習時間”是將兩個或多個學科的內容進行整合,根據學習情況,將不同學科的部分相同內容進行交叉教學,實行協作教學。例如,可限定一段時間由各科教師合作開展“身邊的環保”的學習和實踐活動,化學、美術、道德與法治、地理等各科老師可以和班主任一起在各自的教學中結合學科特色就此主題進行不同的教學。通過以一個主題綜合多個學科的方式,既起到主題教育的效果,又使學生掌握單獨一個學科難以全部學到的學習內容,使德育、教學脫離原來的彼此獨立狀態,更好的滲透德育目標。
三、深入挖掘小組合作的作用
美國的中小學中,學生通常圍坐在一起,教師按座位號單雙數、生日或顏色等進行分組,讓學生隨機組成不同的學習小組,教師在課堂上常布置一些小組共同要完成的作業或評價彼此的表現,讓學生在團結協作中懂得如何與別人交流、如何尊重別人,學生不是從老師那里而是從同學那里學到更多。在我們的校園里,小組式的探究與共同學習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學校采用,但目前的小組建設中主要是以學習目標來支持小組,小組建設更多體現對學生學習的關注,小組往往是以成績來進行劃分的,使小組中難以真正形成積極參與、相互競爭、合作學習的氛圍,容易出現“優者更優,弱者更弱”的現象。因此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應該為小組設計合適的學習任務,任務應是非整個小組共同協作就不能完成的作業,這樣才能鼓勵學習小組成員之間互教、互幫、互學,既使不同程度的學生各有所得,幫助學生學會合作學習的技能如“接受他人的意見”、“鼓勵別人參與”等,認識到學會合作的重要性;也有利于學生認知、情感、心理、社交等多方面得到發展,達成德育目的。
四、以“心靈教育”豐富人性,突出個性
日本21世紀學校德育改革的核心,就是以“豐富人性”為目標施行“心靈教育”,主旨是強調尊重每個孩子的個性,培養孩子具有尊重他人之心,尊重生命之心,重同情、正義、公正之心,培養學生的倫理觀、創造性和國際性,以使他們能適應新形勢,在終身學習社會中,一生都能夠發揮能力。“心靈教育”主要采取體驗式學習方式,如設立“兒童長期自然體驗村”、“自然教室”等場所,豐富學生的自然體驗,引導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變化及人類對大自然的利用與改造,并讓學生體驗各種職業生活,了解勞動的重要性,思考個人的愿望與將來職業的關系,培養學生對生命、自然的熱愛、敬畏之心,并在這些活動和場所中,形成刻苦、忍耐、自制、自立的剛強之心和積極進取之心。這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我們的學校中存在所謂“差生”,這些孩子在學習上無法得到好的表現,引發了他們的厭學心理,這既是中學后進生教育的難點,也是班級課堂紀律氛圍受到影響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我們的課程中能引入這樣的體驗課程,能使這部分學生的動手能力及自身思想品德素質得到發揮,既讓他們認識到自己不是那么“差”,也能讓他們真正認識到學習知識是有用的,從而更好的達到德育的目的,這也是真正尊重學生個性的做法。
總之,我們的德育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針對學生個性化上仍有不足,我們應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用各種方式推進個性化的德育工作,使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得到正確的引導,培養他們的責任感,使他們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人。
參考文獻:
[1]賴新元.美國中小學教育特色與借鑒[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9.
[2]賴新元.日本中小學教育特色與借鑒[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