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忠軍 寧永麗
【摘 要】民族地區鄉村經濟振興問題一直是社會發展的重點和難點,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為新時代民族地區鄉村經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雷山縣委縣政府在西江苗寨積極推進旅游包容性增長發展戰略,建立民族文化保護利益共享機制,倡導平等參與并共享旅游發展成果,增加居民就業渠道和收入,是民族鄉村振興的先行示范。基于民族文化旅游的西江苗寨包容性旅游發展模式可以為民族村寨實現鄉村經濟振興提供借鑒,推動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經濟振興;西江模式;包容性增長;民族文化旅游
【作 者】吳忠軍,桂林理工大學旅游與風景園林學院院長,二級教授,博士;寧永麗,桂林理工大學旅游與風景園林學院碩士研究生。廣西桂林,541004。
【中圖分類號】F127.73?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18)06-0115-007
一、問題的提出
伴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迅猛推進,我國鄉村地區面臨著新的“三農問題”,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農業農村問題一直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1 ]隨后,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標志著鄉村振興已納入國家發展戰略,而鄉村振興首要解決的是鄉村經濟振興問題。由于歷史文化和自然地理條件的限制,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較落后,新時代背景下民族地區如何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如何治理改善鄉村面貌,對實現鄉村經濟振興、推動民族團結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于民族鄉村經濟發展模式的研究包括多民族經濟共生模式、極點模式以及循環經濟模式等。多民族鄉村經濟的共生發展模式要強化共生單元的參與性,深度挖掘民族經濟共生的彈性空間。[2 ]民族鄉村經濟的極點發展模式有利于主導產業的成長,優化產業結構。[3 ]民族地區經濟具有后發優勢,以特色產業為基礎的循環經濟體系有助于民族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4 ]民族經濟發展模式選擇要考慮資源稟賦、內生動力以及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要素,對于人口較少的民族地區,特色產業是民族經濟發展的最優模式選擇。[5 ] [6 ]目前學者總結出的鄉村經濟振興模式包括珠三角的增長極模式[7 ]、沙集模式[8 ]、溫州模式[9 ] [10 ]和義烏模式[11 ]。集約化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對鄉村振興戰略具有積極影響[12 ]。
在西南地區,民族特色村寨眾多,資源稟賦高,文化風情濃郁,但經濟發展滯后,面臨著相同的發展困境。鄉村旅游具有規模大、投資大、影響大的特點,民族鄉村經濟振興的西江模式探索出了一條通過發展民族文化旅游帶動當地居民脫貧致富的鄉村振興之道,能夠為民族村寨經濟振興提供借鑒,有利于實現鄉村經濟發展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機融合。
二、研究理論
包容性增長的概念最早由亞洲開發銀行在2007年提出,是基于全球范圍內經濟發展不均衡、貧富差距擴大等現象提出的一種新的增長理念和增長模式,其核心內涵是在可持續發展中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強調機會平等以及成果共享[13 ]。國內于2009年開始關注包容性經濟增長,2015年,習近平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五大發展理念與包容性增長都強調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經濟成果的共享。包容性增長的提出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目前學者對于包容性增長尚未形成統一定義,主要包括以下三個視角:一是從分享型增長的視角界定包容性增長,二是從窮人的增長視角界定包容性增長,三是從經濟包容和社會包容的視角界定包容性增長。[14 ]308總體而言,包容性增長是共商、共建、共享的經濟可持續發展模式,提倡讓低收入人群受益并公平合理地共享經濟增長成果。
國內外關于包容性增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觀層面,國外研究涉及了相關概念界定及政策性理論闡釋、包容性增長中的社會沖突和治理等方面;國內研究主要集中在經濟體制改革、宏觀經濟管理、農業經濟等學科,研究內容涉及經濟發展方式、收入差距及分配和增長路徑、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隨著研究的深入,包容性增長在旅游問題研究中得到應用,Font等人曾提出旅游的包容性增長有助于解決社區人口貧困問題。[15 ]Murray提出了包容性旅游發展(Community Benefit Tourism Initiatives)的概念,通過對利益相關者分析提出在旅游的發展過程中要保證社區參與,特別是社會弱勢群體的參與。[16 ]國內對旅游包容性增長的研究始于2011年,李炳義認為旅游業的本質屬性和產業特征契合包容性增長的科學內涵。[17 ]國內關于旅游包容性增長的研究較少,以定性研究方法為主,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增長戰略[18 ]、發展模式[19 ] [20 ] [21 ] [22 ]、路徑選擇 [23 ] [15 ]等方面。隨后,部分學者突破了以往對旅游問題的定性研究,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構建旅游經濟包容性增長指標體系 [24 ] [25 ] [26 ]破解旅游業發展困境。
旅游產業是集“食、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綜合性產業,具有內生的創新引領性、協調帶動性、開放互動性、環境友好性、共建共享性,與五大發展理念高度契合。[27 ]2017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了全域旅游,是一種區域資源整合、產業融合、共建共享的旅游發展模式,與包容性旅游發展模式具有相同的發展理念。因此,包容性旅游發展模式具有的產業帶動、要素集聚、經濟結構優化和扶貧等功能,有助于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優化產業結構,改善基礎設施建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
三、案例地概況
(一)西江苗寨基本概況
西江村由原平寨村、羊排村、東引村、南貴村合并而成,涵蓋10個自然村,現共有1400余戶,6000多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9.5%,隸屬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是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村寨中有數以千計、全國最集中的干欄式建筑。西江苗寨的吊腳樓是我國上古時期民居建筑的活化石,目前有近千棟,素以“千戶苗寨”而著稱。
西江苗寨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保留了豐厚的民族文化,主要表現為建筑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銀飾文化、婚俗文化、歌舞文化、酒文化等。其中,苗族鼓藏節、吊腳樓營造技藝、苗繡、苗醫藥、苗族蘆笙舞等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共13項,有9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07年,西江被列為中國第三批歷史文化名鎮。西江苗寨將迎賓儀式改編為“寨老迎賓”旅游項目,恢復了鼓藏堂,重建了游方場、起鼓場等文化景點。
(二)西江苗寨旅游發展成效
1982年,西江被列為乙類農村旅游開發區,揭開了西江苗寨鄉村旅游發展序幕。經過30多年的發展,西江苗寨的旅游經歷了萌芽、發展和鞏固時期。1982~2007年,是西江苗寨旅游的萌芽期,基礎設施落后,旅游發展緩慢,經濟輻射帶動效應不強,2000年游客人次僅0.23萬,2003年首次突破1萬人次。2008~2018年是西江苗寨旅游的發展和鞏固期。2009年成立了貴州省西江千戶苗寨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完善了旅游管理相關制度,投入5600多萬元項目資金,打造了西江苗寨的夜景燈光。隨后修建大型停車場,修建化糞池和污水處理廠,對游方街、古街和村寨巷道進行提升改造,進行道路硬化,新建蘆笙場、演藝表演場等文化活動場所,旅游服務設施進一步改善,景區人居環境得到提升。2011年,西江苗寨創建國家AAAA級景區成功。2017年,西江苗寨入選國家旅游局發布的“中國優秀國際鄉村旅游目的地”名單,標志著西江苗寨鄉村旅游進入到國際化發展階段。同年,旅游接待人次高達606.5萬人,旅游收入達49.91億元(見圖1)。
截至2017年6月,累計在西江苗寨景區注冊的旅游生產經營戶達1300多戶,比1995年增長了40多倍①。民族工藝品店128家,農家樂經營戶達378戶,總床位數8015個,從業人數高達1378人。景區內設置了311個攤位供當地居民從事經營性活動,其中小吃街攤位約125個、民族手工藝品攤位約53個、民族服飾租賃拍照攤位106個、燒烤街攤位27個,形成了以“食、住、行、游、購、娛”為基礎的完整旅游產業鏈。西江苗寨旅游業的發展引領和推動了雷山縣的經濟發展,2017年,雷山縣全縣旅游綜合總收入為77.37億元,其中,西江苗寨旅游綜合收入占比為64%,旅游接待人次達到全縣總人次的2/3,為雷山縣的經濟發展發揮了強大的“西江效應”。
四、西江模式發展經驗及內涵分析
(一)西江模式發展經驗
1.多主體共創共建,推動文化旅游發展
西江苗寨通過黨委政府、旅游公司和社區等多主體的共創共建,形成民族文化旅游發展的合力。[28 ]1322008年貴州省第三屆旅游產業發展大會在黔東南州舉辦,當地政府整合資金約1.7億元對西江20多項基礎設施進行改造提升,推動西江千戶苗寨旅游業的發展。旅游公司堅持旅游經濟包容性發展,2008~2017年景區建設投入累計達11億元,實施項目多達82個,推出28個文化展示點{1}。此外,旅游公司十分重視景區內部項目設施的維護,成立了專門的維護維修隊伍。旅游公司從村民利益出發,通過“M”型路線打造,將游客向山上引導,增加山上農戶的就業機會和旅游收入。當地居民積極參與旅游經營活動,在政府和旅游公司的帶領下共同推動西江苗寨經濟發展。
2.旅游產業帶動,共享發展利益
西江苗寨成立了游方之家東引苗寨旅游合作聯社、雷山縣西江阿幼蠟染紡織刺繡專業合作社等合作社,帶動村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2015年4月,西江千戶苗寨啟動電子商務旗艦店,引入商品100多種,單品500多種,重點培育了雷山銀飾、雷山銀球茶等特色產品,輻射帶動周邊腳堯、黃里等村的茶產業發展和“銀匠之鄉”控拜、麻料等村寨的銀飾加工業發展。
旅游的發展為當地居民提供大量就業機會,西江苗寨外出打工的村民紛紛回鄉投資創業就業。截止到2018年,直接從事旅游服務行業人員近3000人,外出打工的人數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旅游發展基本解決了當地居民的就業問題,并帶動周邊村民就業,村民年平均收入保持持續增長。據統計,本地經營戶有167戶,約占40%,解決了1378人的就業問題,村民年人均收入從2000年的664元增長到2017年的22100元(見圖2)。西江苗寨有16戶農家樂經營戶年純收入100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上的有28戶,50萬元到100萬元的有68戶,10萬元到50萬元的有150多戶,5萬元到10萬元的近1000戶。{1}小攤位經營戶大部分收入每年在5萬元到20萬元之間,率先實現了“在村就業、在家致富”的小康目標,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先行示范。
為了保護民族文化旅游資源,西江苗寨每年從景區門票收入中提取18%的份額作為民族文化保護經費分配給村民,覆蓋率100%。民族文化保護經費取決于家庭人口和吊腳樓的保護程度分配,每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各發放一次。發放金額從2012年的806萬元增加到2017年的2900萬元,戶均受益也從2011年的3600元增長到2017年的21000元。2011年到2017年累計發放1.12億元。[28 ]
3.創新民族文化,打造旅游品牌
文化是民族鄉村旅游發展的靈魂,旅游的發展傳播了苗族文化,對苗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起到重要作用,學者、政府、企業經營者以及當地居民等多個主體為苗族文化的傳承做出了巨大貢獻。2016年,西江千戶苗寨文化研究院正式揭牌,設立西江講堂,開展了學苗文唱苗歌活動。2008年,政府部門建立了西江苗族博物館,以實物、圖片、影像的形式對苗族文化進行全面展示,先后有20多戶家庭博物館掛牌。2017年,村民李文芬(苗名“阿幼”)夫妻自籌資金創辦了“阿幼民族文化博物館”,展示傳統手工銀飾、民族盛裝服飾、刺繡品、蠟染品等純手工作品,是收藏內容最豐富的少數民族私人博物館之一。
西江苗寨景區以旅游公司為主導,協同各方資源,深入挖掘苗族文化內涵,通過理念、內容及形式創新將民族文化應用于旅游活動開發,推出了“美麗西江”歌舞表演,設置20多個靜態、動態和互動的民族文化展示點,將銀飾鍛造、苗族刺繡、蠟染制造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到各項旅游活動中,開發文化體驗旅游產品。西江旅游公司以“打造世界一流苗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為目標,協同多主體持續舉辦苗年節、鼓藏節、古歌大賽等活動,不斷提升西江苗寨的旅游品質以及市場影響力,塑造苗族文化旅游品牌形象。
4.善用民間智慧,提升治理成效
西江苗寨的現有治理體系是現代社會治理體制與苗族傳統民間治理體系的結合,形成了以黨委政府、公司、民間組織和個人為主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治理體系。西江苗寨的社會治理沿襲了苗族傳統的寨老制(老年協會)、議榔制和民間歌謠,編制了調解糾紛歌和交通安全歌;村兩委設立矛盾糾紛調解委員室和議榔室處理村民的矛盾糾紛,出臺了西江苗寨村規民約,對違反村規民約的村民實行“四個一百二”的懲罰,這一規定對當地居民、經營戶和游客均適用。另一方面,西江苗寨出現了一批重義守信、具有影響力的正能量傳播者,如侯家莊的經營者侯艷江(苗名阿才)。阿才創辦的 “侯家莊”接受了中央和地方多家電視臺的采訪,受美國苗族之聲電視臺邀請去做演講,帶領侯家莊走上了國際化發展道路,同時將西江苗寨推向了國際化。
5.優化村落景觀,打造宜居鄉村
進行旅游開發后,西江苗寨堅持景村融合發展,打造生態宜居鄉村。環保部門投入約40萬元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生態旅游的發展推動了西江村生態環境的保護。2011年,西江鎮和西江村分別獲得了國家級生態鄉鎮和國家級生態村的榮譽稱號。2012年,雷山縣被國家林業局等部門聯合批復為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縣;2014年和2015年雷山縣分別被納入全省和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2016年,編制了《雷山縣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規劃(2016-2020)》。旅游景區積極貫徹國家旅游局推行的廁所革命,全村實現了現代化水沖式廁所改造,新建并改造升級景區內旅游廁所,于2017年4月建成了西江首個第三衛生間。景區內有約200名環衛工人,每天不間斷對村寨的生產生活垃圾和旅游垃圾打掃清運,進行集中處理,雷山縣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80%以上。
(二)西江模式內涵分析
雷山縣委、縣政府把“包容性增長”理念納入西江苗寨旅游發展規劃中,通過對苗族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大力發展民族文化旅游,拓展苗族傳統文化的現代生存空間,探索出一條符合自身特色的鄉村經濟振興發展道路。即通過黨政強力推動,以旅游業為龍頭引領市場化運作、以文化吸引力引領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建設、優化村落文化景觀及生態環境,通過共建共享帶動當地居民脫貧致富的“景區帶村帶縣”的旅游發展模式。
民族鄉村經濟振興的西江模式是民族文化旅游帶動的多主體共生共建共享共榮的旅游經濟包容性增長方式。當地政府為旅游包容性發展提供頂層制度設計和政策規范,倡導機會均等發展理念。貴州省西江千戶苗寨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民間組織、當地居民及游客共同構成西江苗寨旅游命運共同體,推動西江苗寨民族文化旅游的包容性發展。環境包容性建設避免了旅游活動開發對民族風情的破壞,形成了景村融合的樂居樂業樂游的和諧景區(見圖4)。一方面,旅游公司深入挖掘苗族文化內涵,打造旅游體驗產品,為游客提供接待服務,游客將產品體驗意見反饋給旅游公司,不斷完善旅游產品開發和旅游服務。另一方面,旅游公司建立利益共享機制,包括文化資源價值共享和發展紅利共享,為當地居民提供技能培訓,為婦女和老人提供就業機會,確保社區居民的全面參與,積極發揮旅游扶貧的強大效應,帶動當地居民及周邊村寨脫貧致富。2016年,西江苗寨被列為國家80個“景區帶村”旅游扶貧示范項目之一。西江苗寨景區充分發揮民間組織治理及村民自治的作用,老年協會、建筑保護委員會等民間組織與旅游公司各司其職,共同對景區進行管理;而游客和社區居民共同遵守村規民約,愛護景區環境,維護景區發展。
五、結論與啟示
(一)研究結論
西江苗寨以苗族優秀傳統文化為依托,以文化旅游開發為主要路徑,走出一條不同于傳統和有別于其他景區的發展新道路。第一,西江苗寨景區旅游開發者通過制度創新,設立民族文化利益共享機制,每年將門票總收入的18%以民族文化保護經費的形式分給社區居民,體現了包容性增長的機會均等和利益共享。第二,西江苗寨堅持強烈的市場化原則,鼓勵村民參與各種旅游經營,盤活整個社區的土地、房屋等資產收益,提高了村民的創富能力。第三,西江苗寨通過創新等手段將文化與旅游高度融合,通過古歌演唱、迎賓表演、民俗展示等活動帶動苗族文化的傳承與活化。
西江苗寨經過10年的跨越式發展,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到現代旅游業的轉變,村寨獨特的建筑景觀和豐富的苗族文化資源,通過旅游業帶動了農業、養殖業、銀飾加工、蠟染和刺繡等產業的發展,延長了產業鏈,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了產業興旺。西江模式借助鄉村旅游實現了村寨資源的有效整合,達到了社區宜居和村民集體致富的效果,進一步印證了鄉村旅游帶動經濟發展是實現鄉村經濟振興的有效途徑。
(二)西江模式啟示
西江模式的關鍵在于把旅游放在優先發展地位,以苗族文化旅游推動民族鄉村經濟振興。其核心是民族文化的傳承與旅游經濟的穩定增長。西江苗寨景區通過旅游開發促進苗族文化的價值再生、價值聯動和價值聯系,打造多個苗族活態文化參觀體驗項目,如苗族傳統蘆笙舞展演等,既實現了文化與旅游的高度融合,又推動了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提升居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意識、文化價值共識,進一步加強民族融合和社會穩定,促進民族團結和諧。民族文化旅游為西江居民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價值,為實現我國西部民族地區的鄉村經濟振興與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樣本與范式。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王峰,周智生.藏彝走廊多民族經濟共生時空演進模式及其優化路徑[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8).
[3] 唐毓流.論民族經濟的極點發展模式[J].內蒙古社會科學(文史哲版),1994(5).
[4] 彭琳.以循環經濟模式促貴州民族經濟發展[J].企業研究,2011(22).
[5] 李瀾.人口較少民族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研究——以廣西壯族自治區京族經濟發展模式為例[J] .學術論壇,2007(5).
[6] 朱玉福,王軍旗,伍淑花.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的人口較少民族經濟發展模式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6(7).
[7] 張志元.珠三角經濟發展模式及其對東北地區經濟振興的借鑒——以制造業為例[J].蘭州學刊,2013(5).
[8] 孫愛玲,姜運義.對沙集模式下振興農村經濟的研究[J].統計與管理,2014(6).
[9] 葉飛.借鑒浙江“溫州模式”振興吳江民營經濟[J].當代經濟,2004(2).
[10] 韓麗珠.溫州模式對吉林經濟振興的借鑒作用[J].商場現代化,2006(36).
[11] 駱健民.振興經濟的義烏模式——談義烏應對金融危機新舉措的實踐感受[J].中國總會計師,2011(8).
[12] 王晨光.集體化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影響與啟示[J].山東社會科學,2018(5).
[13] 杜志雄,肖衛東,詹琳. 包容性增長理論的脈絡、要義與政策內涵[J].中國農村經濟,2010(11).
[14] 任保平.中國經濟增長質量報告 (2011)——中國經濟增長包容性[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1.
[15] 李勤. 西安旅游業包容性增長分析及路徑選擇——以曲江旅游開發模式為例[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5(6).
[16] Murry C S. Community benefit tourism initiatives:A conceptual oxymoron[J].Tourism Management,2008(19).
[17] 李炳義.試論旅游業在經濟包容性增長中的重要作用[J].商業時代,2011(11).
[18] 蔣麗芹.旅游經濟非均衡發展區域實現包容性增長的戰略與策略——以泛長三角旅游區為例[J].經濟地理,2012(6).
[19] 王超,王志章.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旅游包容性發展模式研究[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
[20] 王超,駱克任.包容性增長視角下泰國旅游經濟發展模式研究[J].東南亞縱橫,2013(5).
[21] 潘冬南.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包容性開發模式研究:基于廣西大新縣“短衣壯”的調查[J].商業經濟,2018(4).
[22] 李佳乘,白雪,藍森泉,王琦琦.包容性發展:特色民族村寨新一輪旅游扶貧發展的新模式——以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為例[J].科技創業月刊,2016(12).
[23] 郭凌,王志章.鄉村旅游:實現農村包容性增長的路徑選擇[J].學術交流,2012(8).
[24] 鐘偉,馮學鋼,孫曉東.我國省際旅游業包容性增長的指標體系及聚類分析[J].經濟與管理,2013(1).
[25] 鐘偉,楊建朝.基于改進熵值法的區域旅游業包容性增長測評研究——以30個?。ㄊ小^)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3(8).
[26] 黃燕玲,黃亞冰,羅盛鋒.包容性增長視角下廣西旅游經濟發展質量評價[J].企業經濟,2016(3).
[27] “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N].中國旅游報,2016-12-27.
[28] 李天翼.西江模式——西江千戶苗寨景區十年發展報告(2008-2018)[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
〔責任編輯:袁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