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利
摘 要:新課改之后為了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運用小組合作教學模式。主要是對小組合作教學的特點進行分析,并且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分子與細胞”中“蛋白質——生命活動的承擔者”一課為例,對高中生物小組合作教學模式開展的具體策略進行闡述,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效率,提高生物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組合作教學;蛋白質;策略
一、高中生物教學中合作學習的特點
1.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高中生物小組合作教學主要對應新課改提出的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教學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小組合作教學模式下學生是學習新知識的核心主題,教師教學通過教師布置小組合作任務,讓學生通過一起討論、研究得出新的知識,也能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教師最后總結讓學生認識“蛋白質”在生物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是生命活動的承擔者,教師不能過多干涉,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起引導的作用。
2.合作性和互動性
小組合作學習的重點是學生之間的合作,將學生分為小組進行教學,在傳統教學中也有這種教學方式,但是對于分組、學生間的合作等分配上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在高中生物課程中,為了充分向學生展現生物學科的探究性以及實驗性,需要對小組合作教學形式進行創新。將學生進行合理分組,在課堂上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對問題進行探究學習,這樣才會突出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性。教師通過向學生提問和總結等方式與學生互動,改變了傳統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更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提高學習效率。
3.開放性與參與性
小組合作教學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改變了傳統教學單一化灌輸式教學模式,使學生通過合作學習讓學生能夠更清晰蛋白質概念以及作用并自主探究一定的學習任務,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能夠讓學生暢所欲言。并且在合作學習中,教師會將每個學生編排到每個小組中,這樣就能保證學生能夠全面參加,突出小組合作教學參與性的特點。
二、高中生物教學中合作學習的具體策略
1.創設情境,小組合作教學
教師在講課前為小組創設一定的情境,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積極性。教師首先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生活中學生熟悉的富含蛋白質的食品圖片,然后帶領學生閱讀教材中的《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蛋白質的誕生》,讓學生對蛋白質產生好奇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學生學習蛋白質創設一定的情境,這樣才能讓每個小組認真討論進行合作學習。然后教師再為學生討論提供問題,如在組成活細胞的物質中是哪種有機化合物占細胞干重最多?氨基酸與蛋白質之間有什么關系?每個學習小組進行認真討論最后派出代表回答以上問題,學生自己探索會對蛋白質有更深刻的了解,提高了生物教學質量。
2.小組合作進行模擬游戲
教師將班級的學生每十人分成一個學習小組,將每位小組成員視為一個氨基酸,每位學生都一個手戴上白色手套,一個手戴帶上黑色手套分別代表著氨基和羧基。學生的兩條腿代表著氫基,因為小組每個人都不同,所以他們代表的R基是不相同的,這樣就可以告訴學生R基是導致氨基酸不同的直接原因。教師再讓小組學生手拉手連成一排為學生講解氨基酸脫水縮合的過程,最終形成的結構是肽鍵,然而肽鍵的數目也就是氨基酸的數目。就這樣簡單的游戲就讓學生了解蛋白質內部的基本結構,讓學生在快樂的氣氛中深刻體會氨基酸脫水縮合的整個過程。將煩瑣枯燥的蛋白質知識變得生動起來,還會使學生對學習生物知識產生興趣,從而提高生物教學質量。
3.利用多媒體進行小組合作教學
對于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二肽的過程是蛋白質教學的重點及難點,也是后面生物學習的基礎。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蛋白質的基本知識,教師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同時也要巧妙地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氨基酸脫水縮合最終形成二肽的整個過程,讓學生更加清晰了解。觀看視頻之后,每個小組的學生自己扮演不同的氨基酸進行視頻的過程,在學生親身體會后認清蛋白質多樣性的真正原因。在整個過程中,學生都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閱讀相關材料、角色扮演等,加深學生對蛋白質的更深刻了解。小組合作教學在“蛋白質——生命活動的承擔者”的課程中開展,讓學生認識到蛋白質在生物活動中的重要作用,能夠讓基礎較差的學生培養學習生物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提高生物教學質量。
總而言之,小組合作教學在“蛋白質——生命活動的承擔者”課程中的開展能夠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學習更加廣泛的知識。在分組實驗中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各種能力都有所提高,為學生日后的學習、生活培養良好的習慣,有利于將生物知識更好地用于生活中,為生物事業的發展奉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董珊珊.論合作學習策略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生物技術世界,2014(1):129.
[2]程蓓蓓.高中生物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運用淺探[J].考試周刊,2018(45):160.
[3]曹寶明.《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教學設計[J].考試周刊,2015(46):138.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