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詩敏
摘 要:隨著網絡與智能手機和智能電腦等廣泛應用,高中生的課外閱讀也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重塑高中生在微時代的閱讀習慣,既要順應閱讀媒介的革新,也要引導學生積極利用新媒體獲得經典閱讀素材。采用任務驅動、興趣培養、潛力挖掘等方式來幫助高中生在微時代開闊課外閱讀的視野和提升質量。
關鍵詞:微時代;高中生;課外閱讀
網絡與智能手機、智能電腦等造就了信息傳播更加寬泛而便捷的載體,使得閱讀媒介從傳統的紙質化大規模地轉向電子化發展。閱讀條件變得更加多元的同時,以微媒體為代表的電子媒介開始改變了大家的閱讀習慣。文學評論家李敬澤就認為,“微時代”帶來的“微閱讀”成為大多數人的基本生活方式。構成微閱讀陣地的“微博”、QQ、微信等便捷的軟件平臺可以推送和轉發大量信息,造就某種閱讀的繁榮。但由于推送者和閱讀者時間碎片化和信息來源多元化,必然帶來閱讀的碎片化、思考表面化等問題。這一狀況也普遍地存在于高中生中,同時也給他們的閱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文就微時代如何提升高中生的課外閱讀質量這一問題做理論和實踐的論證。
一、重塑微時代的閱讀習慣
由于微媒體所呈現的信息非常豐富,在隨時可以閱讀的微時代,我們接受的信息也多是碎片化的。微時代的閱讀被認為是一種碎片化的、多元零散的、瞬時的閱讀,這種閱讀與紙質媒介的閱讀相比,其缺點是這種閱讀方式很難形成系統的知識、穩定的興趣、持續的熱情,特別是對文學、歷史、哲學等經典作品的閱讀會減弱。網絡時代的很多信息為了吸引人,標題黨、水軍等嚴重影響了作品的質量。這需要的是塑造閱讀素材的選擇習慣。而微時代也給我們創造了諸多良好條件。
就目前的微信APP來講,所流通的信息非常豐富,而一些專注于做純粹經典、體系化的公眾號,為選擇性閱讀提供了最佳平臺,比如傳統的文學雜志《當代》《收獲》《詩刊》《天涯》《小說選刊》等,這些公眾號推出的系列文章既有傳統經典,也有優秀新作,無論是散文、小說還是詩歌,都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藝術性。以高中學生為主的讀者,能夠從閱讀材料的選擇習慣上較多地聚焦在這些素材上,不但可以避免微時代閱讀碎片化帶來的消極后果,還能很好地利用微時代閱讀的便利,將碎片化的時間充分利用起來,從而全面提升自身的閱讀效果。
二、微時代高中生課外閱讀的培養策略
學生使用手機會造成諸多負面效應,手機問題如同治理洪水一樣既要堵,也要疏。為了讓學生將電子產品使用在正道上,可以采用任務驅動、興趣培養、潛力挖掘、活動導向等方式來幫助他們利用微媒體提升課外閱讀。
1.任務驅動式拓展高中學生課外閱讀
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在當前的教改中備受青睞,既能激活學生的動力,也能讓學生帶著任務去學習,化被動為主動將學生的積極性全面調動起來。教材中的閱讀材料始終有限,所以課外閱讀必不可少。在日常教學中,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可以讓學生帶著任務去用電子產品搜集和閱讀,然后完成鑒賞作業,就能很好地讓他們借助微時代的閱讀渠道有效地拓展閱讀。如讓學生比較三首寫“重陽”的詩歌,則毛澤東的《采桑子·重陽》、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等詩歌就會被學生有針對性地閱讀,對學生而言,這就是課外閱讀的有效拓展。
2.興趣培養提升高中學生課外閱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外閱讀也是如此。高中生目前的閱讀狀況并不樂觀,集中表現在有價值、有品位的閱讀少,大量的時間耗費在電子游戲、網絡訊息、聊天直播等方面,未能很好地利用微時代的便捷資訊提升自己的課外閱讀。而興趣如何培養?如學到毛澤東的詩詞,或許很多學生對毛澤東的偉大事跡感興趣,則可以輕描淡寫地推薦學生去讀《紅星照耀中國》,讓學生獲得不一樣的閱讀,從不同側面去認知和了解我們的歷史和偉大歷史人物;又如,學到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在介紹海子的生平和詩歌的時候,可以有意識地、不留痕跡地引導學生去讀讀海子的《亞洲銅》《日記》等詩歌,并在班里面來一次小型的海子詩歌朗誦會等。多形式地展開活動,鼓勵多渠道地閱讀,并參與到學生的閱讀活動之中,思維拓展了,興趣也就提升上去了。
3.潛力挖掘塑造高中生課外閱讀
亞里士多德曾言,人類有求知的本性,閱讀就是對求知的滿足。所以,每個學生都具有閱讀和愛好閱讀的潛力,挖掘其潛力,塑造他們的課外閱讀習慣,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大任務,當然也是一大難題。從日常的教學活動和課后的相處中發現學生的興趣點是挖掘潛力的關鍵。比如,有的學生似乎不愛學習語文,但是愛好物理,那么可以在適當的時間點推薦他去閱讀《時間簡史》之類的書,然后跟老師或者同學做某些交流;有些學生可能更偏愛歷史,那么可以鼓勵他去讀《三國志》和《三國演義》,比較一下他們的不同寫作旨趣;有些學生可能對生物的興趣非常濃厚,指引他去讀《昆蟲記》《物種起源》之類的書籍,也不失為有意義的閱讀。正所謂“開卷有益”,只要先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東西打開他們的閱讀視界,就能逐漸挖掘出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加其閱讀量。
參考文獻:
[1]鄭欣.微時代下的閱讀文化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6.
[2]魏金光.文本解讀的空間反觀[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5(8):37-38.
[3]王坤寧,李靖璇.“微時代”,我們將如何閱讀[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3.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