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玲
摘 要:隨著新課標改革的推進,教師對高中數學新課程改革的精髓,對新一輪數學課程改革從理念、內容到實施,都有了深刻的理解與領悟。現如今高考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知識應用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數學課堂中,提高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是尤為重要的。這就要求老師要創新數學教學方式,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以下對此進行具體分析。
關鍵詞:新課改;自主合作探究;數學素養
新課改對數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體現高中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以能力立意,將知識能力和素養融為一體。在高中數學教學中,老師以學生為本,以數學知識體系為載體,重點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老師成為了課堂教學的領導者,在教學過程中要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我探究能力,通過有效的學習策略,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一、新課改下高中數學教學的正確認識
高中階段的數學學習是對基礎知識的延伸,也是學生學習更高層次數學的保障。在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高中數學要體現數學的應用價值和文化價值。老師要對新課標下的數學教學要求有明確的認識,老師要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體驗到數學的樂趣,幫助學生利用數學觀念思考問題,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二、新課改下高中數學教學策略分析
1.滲透數學文化,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新課標更強調的是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為了更好地落實新課標的教學理念,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改變傳統教學模式。課堂中借助于數學趣題、數學家故事等數學文化來激活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我在給學生講“集合”前,先向學生介紹是德國著名數學家唐托爾提出“集合”,但剛提出時與傳統數學觀念發生沖突,遭到有些人反對、攻擊甚至謾罵,巨大的精神壓力摧垮了唐托爾,最終患了精神分裂癥,但真金不怕火煉,1897年舉行的一次國際數學會議上,他的成績得到了承認,創立的集合論被公認為數學的基礎。學生聽后會對集合產生濃厚的興趣,在老師的引領下進行更有效的探究學習。
2.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能力
新課改提倡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課堂上通過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小組合作討論,教師引導,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例如,我在給學生講“橢圓的標準方程”時,首先創設有效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從宇航員“楊利偉”的圖片入手引入神州號載人飛船,觀看載人飛船的運行軌跡,進而小組探究如何畫圓及橢圓,并通過類比圓的標準方程進行探究橢圓的標準方程,對學生在探究過程遇到的問題進行及時指導和解答,最后再讓學生進行歸納和總結。這樣一來就可以很好地活躍了課堂的氣氛,激發了學生的思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讓學生充分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又反過來服務于生活的本質。
3.創造條件,培養學生思維靈活性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是尤為重要的,只有理解每個知識點,才能讓學生將自己的知識運用到做題中。數學問題大都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因此老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理解每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的數學思維能力。例如,在給學生講“循環語句”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循環語句的算法,就給學生拓展了C語言的相關知識,給學生詳細地講解了三種不同類型的循環語句。書本上只講解了如何計算循環語句,并沒有對循環語句的內涵進行拓展。這樣一來,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循環語句的邏輯關系,有利于解決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疑惑。
4.教學手段多樣化
多媒體的應用是將景、聲、情、境、理融為一體,給學生視覺的沖擊,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三角函數的圖象變換”時用幾何畫板將正弦、余弦函數畫出,不僅可以得到精確的圖象還可以通過調整A,ω,φ值將動態效果平移,伸縮變換演示給學生,給學生以直觀的認識;引入靈活多變的小游戲,學生會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得更好,例如,在講“二分法”時借鑒了“幸運52”的猜價格游戲,請一名同學在1~100中隨便寫出一個數,然后讓另外一名同學猜,之后我告訴他高了還是低了,看看誰猜對的次數最少。通過游戲使學生對本節課產生濃厚的興趣,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新課標下,高中數學課堂是新型的課堂,更強調的是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培養學生的自我探索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其次老師在課堂教學時,要充分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獨立思維能力,多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合作探究,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培養獨立思維的習慣。
參考文獻:
[1]馬超.探討新課改下高中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A].2017年9月全國教育科學學術科研成果匯編[C],2017:1.
[2]陳銀州.淺談新課改下的高中數學教學工作[A].2017年11月全國教育科學學術科研成果匯編[C],2017:1.
[3]熊勁.淺論新課改下高中數學有效教學與研究[A].2013年12月現代教育教學探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5:2.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