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菊 陽建忠
摘 要:語文教學中,文本解讀到底該怎么教、該怎么學,這是一個教師值得深思的問題。當前,語文學科文本解讀陷入一個誤區:解讀主體的差異性導致解讀結果的多樣性,而教者為了避免麻煩,干脆統一標準忽略多樣性、追求單一性;文本解讀主體的差異性直接導致解讀過程的不科學性。造成這一現狀的根本原因,在于老師。文本解讀是語文教學最基本的環節,教師只有幫助學生準確解讀文本才能做好語文教學方方面面的工作,所以掌握正確的文本解讀方法十分關鍵。即在教學中“三維地教”,讓學生“三維地學”,這才是語文文本解讀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文本解讀;誤區;根源;策略
考試中學生丟分最多且不知道原因的就是文本解讀(即課內外閱讀理解);有的學生甚至老師評講了也不知道為什么文本解讀這一塊丟分最厲害。同時在現實的語文教學中文本解讀也是耗時最多、收效最少、學生最不感興趣、教師最無可奈何的一塊。
一、語文文本解讀步入誤區的根源
1.不能突破原來功利性的教育理念的拘囿
文本有著對文化的負載功能。中學文本的基本內容是文學作品或準文學作品,文學即人學,它立體、豐富而又深刻地反映了人的精神世界和超越某一具體的現實生活,因而對它的解讀將直接影響到人格的形成,包括情感、氣質、個性、追求等。同時,要實現語文文本的審美價值,就要通過對深蘊著美感的作品的涵詠、品味和全身心融入其中,培養個體對語文美、藝術美、自然美的欣賞能力,久而久之必將收到怡養性情、健全人格、優化生命質量的功效。因此,如果教師不能摒棄傳統的教育理念,重新認識文本解讀的多重功效,勢必在文本解讀的誤區中越陷越深。
2.沒有樹立文本解讀的學生主體觀
學生在文本解讀中,已經具有自己豐富多彩的個體經驗,由此形成了自己在文本解讀中的自主性、選擇性和差異性,因此教師應該尊重學生自己的解讀過程、價值關懷,尊重他們的情感、個性、人格發展的過程。但實際解讀中,有的教師仍把學生當作受教育的被動的對象,完全忽略了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忽略了學生與教師之間因經驗的不同而造成的差異,死板地把自己從參考書上得來的只言片語作為權威去規范學生的結論,扼殺了學生解讀文本的主觀能動性,學生體驗不到自己作為解讀主體的快樂。長此以往,教師的結論便成為課堂教學中文本解讀的規范。
3.缺乏文本解讀的多種理論和方法,缺乏必要的藝術思維方式
文本解讀不只有一種方式,采用不同的解讀理論和方式會出現截然不同的結果。如果僅用傳統的單一的理論去解讀文學作品豐厚的內蘊,勢必造成解讀的概念化、片面化和單一性,從而造成文學作品多層意蘊的流失,更不用說去給學生的解讀“導航”了。《米洛斯的維納斯》中對于維納斯為什么非斷臂不可的問題,學生不太理解,如僅用傳統的理論去讀解,恐怕難以講清,而這又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即使我們知道斷臂是為了給欣賞者留下空白,留下更多再創作的空間,但要讓學生明白為什么是這樣還得用接受美學來為學生解讀,同時用精神分析理論也可以得到同樣的結論。這就是文本解讀的個人體驗。從社會發展來看,隨著社會的進步,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之間,以及它們和文學藝術之間的相互影響將會越來越大。用同一種文本解讀方法是不可能的,這就要求我們尋求更多更廣的理念和方法去解讀。
教師只有準確地解讀文本才會做好語文教學的方方面面,所以掌握正確的解讀方法十分關鍵。
二、語文文本解讀正確對策
1.引導學生從文章標題入手破解文章內容
文章的題目往往與文章內容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抓住文章題目所提供的信息,就能很快地進行文章內容的解讀,為深入理解文章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通過題目我們就可以知道文中主人公的活動范圍和成長足跡,順著這一線索我們就不難把握文章內容。
2.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設問解讀文本
內容精彩靠語言,語言的魅力在于文章中關鍵性的字詞句和細節。并且這些關鍵詞句往往是文章主旨的直接或間接體現。把握關鍵詞句研讀文本,帶動學生思考,對文本的解讀有積極推動作用。比如教學高中語文必修三《琵琶行》時,找出其中的句子“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設問:為什么喚不出來,那是司馬大人呀?為什么出來了還半遮面?難道是丑,還是演奏的需要,還是內心痛苦而羞澀?引導學生探究。
3.引導學生了解與文本內容相關的信息資料
為了便于理解,可借助文本外的知識,比如:文學常識、背景資料。有些文章有特定的寫作背景,而且年代久遠,如果不知道相關的背景資料,對理解文本就有一定難度。如九義教材八年級課本《馬說》一文,文中的馬具有象征意義,文中描寫了千里馬的悲慘遭遇,如果了解作者懷才不遇的經歷,就會理解文章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的象征意義。
總之,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從中,我們可見語文教材對學生語文學習能力提高多么重要,因此教師應致力于提高文本解讀能力。全面準確地理解文本的精髓,把握文本的內涵,科學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發揮教材的例子作用,實施“三維的教”并還課堂給學生,這樣教師才會在教學過程中游刃有余地發揮其引導作用,讓學生充分解讀文本,提高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陳安福.課堂教學管理心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