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莉
目前越來越多的省市將地理納入中考當中,以江西省為例,中考占分30,與生物合卷,因其分值較少,初三地理的復習多以背和記為主,很少關注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這對于學生高中地理的學習是極為不利的,更無法做到課程標準中所倡導的“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更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積極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
Solo分類理論倡導“理解的學習”,它將學習的回答層次分為五個水平,分別是“前結構水平(P)”“單點結構水平(U)”“多點結構水平(M)”“關聯(lián)結構水平(R)”“抽象拓展結構水平(EA)”。教師可據此對教學進行分層設計,將學生的思維過程外顯并進行持續(xù)性評價,最終促使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度挖掘。
本文筆者將以人教版“氣溫和降水”一節(jié)為例,闡述在教學中可采取的幾個策略。
一、研讀課標核心知識與學情,確定復習目標
本課屬于“氣候”的一部分,課標該部分的要求是逐步遞進:天氣—氣溫、降水的分布—主要氣候類型。天氣氣候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要獲取相關資料,除了看天氣預報、聽家長的經驗口述等途徑以外,使用氣溫降水資料圖更是一種重要的方法。
對學情進行分析發(fā)現,學生經過初一初二的學習,大部分同學知道相關資料的存在即已經處于單點結構水平,但受制于當時年齡的限制,運用圖表并不嫻熟。所以在新授課當中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知識的來源繪制資料圖放在重點,而復習課當中則應將讀圖放在重點。
結合Solo分類理論,對課標進行分析,課標為“應用氣溫降水量資料,繪制氣溫曲線圖和降水量圖柱狀圖,說出氣溫與降水量隨時間的變化特點”。依據行為動詞“說出”,教師在學生學習效果評價中要通過讀圖分析題型,考查學生是否掌握讀圖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在教學處理時,教師須對氣溫降水量資料的各組成部件進行分解,如橫縱坐標分別代表的意義,達到“多點結構水平”;然后根據橫縱坐標反映出來的相互關系,通過具體實例分析,讓學生看到任何一幅資料圖都能說出其隨時間的變化特點即達到“關聯(lián)結構水平”。結合以上分析,可將本節(jié)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下表:
二、整合教材知識,進行分層教學
人教版地理教材對該部分內容的處理是將氣溫(降水)與分布放在一起進行學習。但對于復習課,筆者認為可以打破書中的順序,利用“讀圖方法”的邏輯關系,將氣溫的變化與降水的變化運用solo分類評價法,按照由低到高的思維過程放在一起進行學習。筆者對本部分內容的教學推進過程如下表所示:
以solo分類評價中的思維階段為依據合理重整本節(jié)復習內容,分層設置復習要點,有助于激發(fā)學生處于較低層次的單一結構知識點,并一步一步向高層次推進,最后實現無關聯(lián)知識點間的遷移。
三、善用提問,及時評價調整教學策略
要想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就必須將學生的思維過程外顯。而高效又具有梯度的提問,可以啟發(fā)學生主動思考,通過判斷學生的回答處在何種階段,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提高學習效果。
筆者在本節(jié)復習課中提出了四個題組,學生反饋及教學策略的調整如下表所示:
以上教學及組織間具有明顯的層次性,每一個題組內部的問題設置也是由低層次向高層次進階。學生通過完成前一個題組掌握相應分析方法,在后一個題組中進行遷移。教師根據學生學習情況不斷調整教學策略,復習效果良好。
運用Solo分類評價法,可以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評價外顯,可以使教師站在更高的層次,更清晰地進行教學設計和優(yōu)化課堂提問,調整教學策略,以適應課堂的變化,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
?誗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