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玲敏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新課標的改革不斷深入,開展歷史教學能夠讓學生更加全面地掌握我國五千年的歷史發展流程,這對于現代的文明傳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過程中,有不少人文精神蘊含于課本中,教師要充分挖掘這些人文精神,針對初中歷史教學中培育學生的人文精神進行了簡要分析。
關鍵詞:初中;歷史;學生;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全面發展學生綜合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前階段我國社會朝著文明、公正健康發展的基本保障。在當前階段,我國朝著大力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發展,需要依靠教育培養來健全學生的人文精神,歷史學科由于其特殊性,更該利用先賢的精神教導學生的人文精神。
一、把握歷史教學與人文精神之間的關系
人文精神能夠起到維護人類價值、關切人類尊嚴和命運的重要作用,不僅是人們精神領域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體現人們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歷史學科作為一門連接了過去的歷史與現在的狀況以及預測了未來的學科,能夠將這些價值客觀地反映給學生,作為人類共同的記憶,歷史也能夠總結一定的經驗,讓現在的人們吸取其中的教訓,對于教師來說,塑造人文精神時也可以結合現有的歷史教學,溫暖學生的心靈,給學生搭建一個溫暖的精神支柱,促進學生更加健康地發展。除此之外,歷史學科還能夠幫助整個社會群體得到更好的發展,讓每一個公民都敬重歷史文明。雖然,由于歷史學科的特殊性,將其作為塑造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具有良好的便利條件,但是事實上這種優勢并沒有發揮全部的作用,甚至有時還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失誤對學生的人文精神造成負面的引導。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結合新課標的教學方法,將教育部提出的教學理念貫徹落實下去,脫離傳統教學方式的框架,激勵學生多思考,讓他們的思維方式變得越來越靈活,使得歷史課堂變得更加活躍輕松,讓學生主動地探索歷史知識,深入學習其中蘊含的素養,在對人文素養的重視程度逐漸下降的今天加強人文教育。教師也需要不斷地創新教學方法,積極改革,有效地塑造學生的人文精神。
二、搭建歷史教學與人文精神之間的橋梁
在初中階段的歷史學科多年的教學經驗反饋中指出,教師必須要做好對學生基本的愛國精神的培養以及民族情感的培養,這也是塑造人文素養的一個重要的面。例如,在學生學習《香港回歸》以及《澳門回歸》這兩節內容中,教師就可以先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些片段,諸如“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的視頻,也可以播放一些香港澳門政權在外國手中時的畫面,帶領學生直接地感受那些被壓迫的時刻,再播放一些現階段我國領導香港澳門時的畫面,讓學生更加深入地感受政權交接那一剎那的自豪感和激動之情。在視頻觀看結束之后,學生的注意力依然停留在這一內容中,這時教師就可以引進本節課的學習內容,為學生更加細致地講解香港、澳門的回歸歷史,從而帶動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意識。除此之外,教師也不能讓學生的學習內容局限于理論知識的學習,而是要科學地引導學生對這些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進行簡單的思考,并且從中總結出經驗教育,有所感悟,這就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一個重要的過程。例如,在學習《近現代文化教學》這一內容時,包括了牛頓、哥白尼等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的介紹,教師不僅僅需要介紹這些科學家取得的成就,同時也要從他們研究鉆研的過程入手,讓學生了解到他們是如何在千次百次的失敗中不斷摸索的,最終成功的,這種鍥而不舍的精神也是進行學生人文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學習《工業革命》這一內容時,教師也可以細致地介紹著名科學家諾貝爾,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到“鍥而不舍”的精神。
三、建立學生品格與人文精神之間的聯系
在歷史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任務不僅僅是需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更是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塑造出自己健康的生活觀念以及對于生活的態度,從而成長為健全的良好的個人性格。之所以教學大綱要求教師開展素質教育的聯系,就是因為要更加全面地構造學生的品格與人文情懷在,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確人文精神的培養是為了幫助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從而促進他們個性發展得更健康,從而帶動人文素養。其實,歷史教材中蘊含了許多的人文教育素材,例如林則徐的著名格言“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就能夠體現出他對于國家的愛護之情以及自己的民族責任感;吉鴻昌在日本侵略中華時表達自己對于日本侵略者的痛恨之情時說出“很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的豪言壯志,這些內容都是對于我國民族等的觀念的解讀,也能夠促進我國不斷地朝著長遠發展的精神支柱。這一類型的教學需要教師不斷深入挖掘教材,將這種寶貴的精神傳承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時有所感知、有所感悟,從而樹立起健康的人文精神,建立科學的發展觀和人生觀,成為支撐我國未來發展的棟梁。
總之,在初中階段的歷史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深入分析課本內容,深入挖掘與培育學生人文素養相關的內容,從多個角度入手,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