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旭
(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3)
2018年1月《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點》指出:“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落實創新創業優惠政策,深入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廣泛應用‘互聯網+就業’新模式,逐步形成就業與招生計劃、人才培養、經費撥款、院校設置、專業調整聯動機制。”[1]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應當結合行業特點、針對目前社會需求進行在校學生創業創新能力的培養,融合專業能力改進人才培養機制,致力于為社會輸送“創業-專業”協調發展的畢業生。
近年來,我國交通類基礎設施逐漸完善,交通行業蓬勃發展,基于廣西交通領域公路、鐵路、水運等多種運輸方式的產業鏈逐漸形成規模,社會和企業對相關交通專業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大,而專業人才在專業領域內的創新能力是行業發展的動力所在。為了增強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培養大學生的創業精神、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廣西現代產業體系構建與交通行業發展需求,交通類高職院校致力于將創新創業教育建設成一門系統的體系,并融入人才培養體系中。把創業教育當成專業來辦,高職院校在改革中會面臨諸多問題,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應當追溯開展創新創業的初衷,踐行高職院校“做中學,學中做”的理念,執行以目的為導向的改革機制,才能更好地建立高職院校“創業-專業”融合性教育體系,為今后的“創業-專業”融合性教育全面推行打下基礎。
當前各大院校都在進行一定的創新創業活動,希望能夠通過不斷的實踐,摸索出一套與社會發展相吻合的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之路,但是當前很多院校的教師以博士畢業生、碩士畢業生為主,在畢業之后直接進行了教學工作,沒有經歷過社會工作的環節,沒有相應的實踐培訓和實踐經驗,造成校企分離,高校教師無法明白企業在日常經營過程中所需要的人才是怎樣的,這對高校教師培訓創新創業型人才非常不利。在認知創新創業教育方面,很多教師沒有實踐經驗,沒有理解創新創業教學的本質,并不重視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無法對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進行主動培養,造成教師和學生在進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缺乏主動性[2]。
當前我國在進行交通類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依然以專業教學為主,制定相應的交通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并且輔之以相應的專業課程,通過相關教師進行知識的傳授,而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只能獲得一些理論性的知識,與培養創新創業類交通人才方面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3]。創新創業型交通類人才培養的任務不單單是在原有教學體系上增加幾門創新創業課程就能完成,需要在理論知識培訓的過程中,進一步滲透一些本專業的課程實踐、社會實踐、工程實踐等內容,使專業知識和創新創業理念進一步結合,對交通類專業人才的創新創業意識進行強化。然而當前很多高校并不重視實踐工作,沒有將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理念進一步進行結合,也沒有緊密結合交通類專業課程和創新創業課程,只是將創新創業課程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進行教學,雖然學生接受了創新創業的理論知識,但是在社會實踐過程和以后的工作中,無法將這些知識充分融合,使創新創業課程教育的目的無法實現。這樣也導致高校在進行社會人才培養的過程中,無法與市場的需求相接軌。
在傳統教育過程中,主要講授一些專業知識,重視理論教學而對實踐教育比較輕視,在教學方面主要以上大課的形式為主,灌輸相應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而沒有進行實際操作培訓,這會造成學生在以后工作過程中只有理論基礎而沒有實踐精神和創新創業能力,而且在集體授課的過程中,對個人的個性化培養是非常不利的[4],學生沒有辦法將自己的個性彰顯出來,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們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高校在進行培養的過程中,培養方式既不合理,也不科學,嚴重影響了交通類專業人才的培養。
為踐行“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培育和催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要求,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路橋工程系近三年來通過研習創新創業教育,將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融合,站在創新創業角度對人才培養體系進行一系列改革,效果良好。現總結如下:
進一步重視創新創業類課程,以交通類企業案例進行實際講授,并且邀請一些企業家通過講座的方式進行授課教育,增強學生的創業意識,培養學生創業的動機、能力和創業素質、創業精神,加強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讓學生了解創業的喜悅和艱辛,并且在嘗試的過程中獲得教訓和經驗,培養他們開拓進取、持之以恒的精神,讓他們積累一定的管理和經營經驗,在以后的創新創業實踐過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5]。
高校在進行專業課程培養的過程中符合市場規律以及社會發展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單單進行相應的專業理論課程教育,無法與當前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創業創新型人才相吻合,所以一定要合理地結合理論和實踐,通過新型教學模式加強人才的培養,使學生成為適應社會需要的交通類創新創業專業人才。同時對實踐環節進行強化,對實踐教育模式進行優化,更重視實踐教學的系統化、規范化,確保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在專業課程設置方面一定要注意課程設計的分值和權重,加強生產方面的實習,并且重視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的測評工作,使科研、實踐、教學的質量和效率進一步提高。另外還需要積極聯絡校外企業,搭建校企平臺,形成長期合作、穩定共贏的關系,使學生在實踐實習的過程中,擁有一個合適的平臺和體系,使交通類專業學生認真了解企業的生產流程,并且在實習實踐的過程中獲得一定的創新創業能力[6]。
以創新創業教育和專業教育的融合性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前提,用創新創業大環境的吸引力給公路橋梁、軌道工程等專業職業技能披上新衣,確立專業課程體系必須包括交通行業動態、施工與設計新工藝新方法、交通行業發展前沿技術、交通土建類專業-創業融合性教育課程等全新綜合性實訓,既要符合交通工程類相關領域的專業培養模式,又要增添創新思維、工匠精神、職業能力、資格證考核等相關實用性組件。以城市軌道交通專業為例,在人才培養方案改革中融入創新創業理念,其課程利用信息化教學平臺、實訓基地、路橋系教學工廠等實訓平臺,通過專業綜合實訓整合專業課程體系,并通過項目跟進,為畢業生提供與用人單位崗位無縫銜接的崗位模擬,具體課程安排如表1所示。

表1 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課程設置方案(城市軌道專業)表
加強產學研的結合是當前對人才進行無障礙銜接培養的關鍵,也是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一種創新模式。加強產學研結合可以進一步形成三位一體的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管理模式,為交通類專業人才的培養提供一條新道路、新途徑。在此過程中,可以通過一些創業模擬訓練的方式,對學生的創業創新能力進行加強,如融資談判、團隊經營等,使學生的綜合技能、社交能力、方案設計能力、管理能力等進一步增強;讓學生參加一些挑戰杯等創業計劃比賽,在此過程中理清思路,編寫一些相應的商業計劃書,對商業創業過程中的一些管理方法和知識進行了解和掌握。
利用招生就業處對2013級、2014級、2015級畢業生進入相關行業就業和創業的統計數據,通過分析與推演,得到較為可靠的從事與本專業有關工作就業率及各年級就業創業人數占比。(1)人才培養體系改革與推進過程中,就業率從2013級的80.7%提升至2015級的97.8%,其中與專業相關就業領域占比也逐年提升,分別為30.2%、62.5%、87.3%,這說明從事本專業相關領域人數越來越多,人才培養成效與就業需求的匹配度越來越高;(2)比較三年內畢業生就業單位數量,從開始的專一門類到后來的與專業群相關新型用人單位的出現,可以清晰地反映出畢業生就業方向在逐年拓寬;(3)從2014級開始,畢業生中出現基于專業領域的自主創業,并逐年遞增,這說明開展交通類專業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設與實踐,可以轉變畢業生就業思維,拓展創業能力與培養實踐精神,讓學生更加有信心投身創業。
進一步對創業教育理論教學體系進行完善,并且建設健全創業教學實踐基地,對校內外的創業資源進行整合優化,獲得企業的支持,進一步加深與企業的合作,加強高校與企業共同創建創業實訓基地的力度。聘請一些具有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的校外人員和專家作為指導老師,進一步加強創業方面的專業指導和教學,為學生創建一個更為寬廣的實踐平臺,并與當地的創業政策相銜接,對創業保障進行完善,建立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幫助,使學生創業者可以進行一定的創新創業實踐。
當前交通類院校畢業生在步入社會后普遍缺乏基于專業知識的創業意識,部分學生有創新創業的意愿,但創新創業的能力還有待提高,尤其在廣西現代產業體系與交通領域全面發展的今天,交通類畢業生無法適應其發展,所以交通類院校應當對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創業創新意識進行培養,提高他們的創新創業主動性與能力,這樣可以使交通類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從而為交通類行業的快速發展提供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