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靖婷
(珠海市香洲區壯志學校,廣東 珠海)
初中現用英語教材與課程標準,是經過新課改的不斷實踐與推敲進行了幾輪更新與修訂之后的成果。它的內容更為豐富,情節更加貼近生活,并且符合初中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這些改變在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條件的同時,也為初中英語教師帶來了相應的挑戰。作為新課改背景下的英語教師,我們應該做到不斷學習先進的能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方法,在教學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提高英語學習能力。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或多或少會面對學生英語基礎不同、學習能力有高有低、班級學生過多等問題,而傳統的填鴨式教學、灌輸式教學已經顯露弊端。學生間的差距拉大,學生對英語的學習熱情降低。面對這樣的問題,教師應當采用分層教學法,針對學生不同的情況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使學生“人以群分”,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氣氛中縮小英語水平的差距,重燃對英語學習的熱情。
分層教學有效實施的前提就是要對每一位學生有精準無誤的分層。精準合適的分層不僅能使英語教學得以順利進行,而且能夠兼顧學生間的差異。教師應該在分層之前對班級中學生的英語學習做好全面、深層次的了解。根據學生日常反映出來的性格特點、學習習慣以及學生在英語考試中的成績來對學生進行初步分層。教師可以根據班級容量,將學生分為2~4個不同的層次。值得注意的是,不要將學生分的層次命名為相對敏感的名字,避開“中層”“下層”這種不利于學生自信心建立的名字。并且初步的分層只是為了方便教學,各層次中的學生應該具有流動性,教師根據學生成績的高低、學習的進退、英語水平的變化,隨時對學生的層次進行調整。教師也可以利用好優秀層次的學生,將這些學生與英語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組成互幫互助小組,為學生布置不同的小組任務,力求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得到提高,在游戲與合作中提高英語水平。教師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整合,總結分層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可以與其他教師進行溝通交流,一起保證初中英語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初中階段的英語教學目標較為明確:使學生經過系統的學后能夠運用基本的英語知識,在日常的英語教學中,既強調學習英語單詞、語法的訓練,又要使學生在了解西方語言習慣的前提下,能夠讀懂簡單英語篇章的大意,并且能夠根據文章內容進行相應題型的作答。作答英語閱讀題需要學生將所學的英語知識進行整合,這是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知識的過程。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使高層次學生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中等層次的學生熟練掌握課堂上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習興趣;面對低層次的學生,教師要幫助他們掌握基本的單詞語法,積少成多,多鼓勵這個層次的學生,讓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樹立起自信心。
分層教學的實施主要在課堂上,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英語知識的最主要途徑,在課堂上,教師要根據分好的層次,對學生進行差異性教學,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實施不同的教學手段和教學策略,并且要注重學生層次間的流動性,對教學手段及時進行調整。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兼顧到每個層次的學生,英語課基礎要打好,使高層次的學生靈活運用,并將課堂內容進行擴展,對高層次的學生,要盡量多給他們發揮的空間,使學生能夠自由地發揮自學能力,教師只需要在這個層次的學生中扮演一位引領者。對于中等層次的學生,教師要在學生掌握課堂基礎內容上,督促學生進行練習,通過練習與運用,使中等層次的學生能夠有質的飛躍,幫助中等層次的學生跳躍到高層次學生的隊伍中。而對于層次相對較低的學生,教師首先要改變學生的心態,使學生對英語學習重新樹立起自信心,教師要注重言語的運用,做到少批評多鼓勵。將學生學習英語的心態調整好后,對學生的英語教學應從細微處抓起,比如單詞的背誦、語法的理解,由詞到句再到文章,切忌操之過急。教師在英語課堂中,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激發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潛能,進而提高教學質量,全面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
課堂之后的作業與練習是英語教學的另一重要途徑。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后,對學生的作業與練習的難度也要進行相應的分層。針對高層次的學生要適當提高難度,讓學生有挑戰心理,激發學生潛在的能力。面對中等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為其準備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是鞏固課堂教學內容的基礎題,選做題是中等層次的學生稍加思索、認真查閱有可能解決的題目,也是幫助中等層次學生跳躍到高等層次的關鍵途徑。而面對較低層次的學生,教師要夯實他們的基礎,在課堂基礎內容練習的同時也可布置一些抄寫和背誦的作業,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各個層次的學生作業與練習難度不同,能使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生得到突破和挑戰,水平中等以及較低的學生得到夯實與提高。教師根據學生不同的作業發現學生間存在的問題,并且根據學生的狀態進行相應層次的調整,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在英語作業中得到真正的鍛煉與提升。
[1]劉京海,陳德華.成功教育理論與實踐[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08.
[2]羅文軍.英語分層教學[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