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俞梅
(浙江省諸暨市大唐鎮中,浙江 諸暨)
諸暨市大唐鎮素有“國際襪都”“襪藝小鎮”的美譽。通過調查發現,大唐鎮中的學生家庭80%以上與襪業有關。有的加工原料,有的織襪,有的印染,有的包裝,有的銷售,有的進行廢絲處理。
本鄉本土的特色產業和風俗文化是無可替代的個性化的教育教學資源。本課程實施七年來,筆者認為最大的作用是彰顯出了大唐學子獨特的個性。個性,就是個別性,是一個人區別于他人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素質、行為舉止、語言特征等。生命的成長就是個性張揚的過程。該課程對學生個性發展的作用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理念,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讓學生真正“做中學”。
702班的小張說:“我喜歡上襪藝課,學校里老師教我們做絲襪花,很容易學的。做花的材料我家里隨處可見,大唐最多的是廢品絲和廢品襪子,我回家準備給媽媽做幾朵與眾不同的花,等到媽媽生日時送給她,不知道她有多高興呢!”
小張的學習空間主動由教室走向家庭,不但自覺地做絲襪花,而且還主動創新,想做與眾不同的花。“感恩母親”的教育不需要教師苦口婆心地說教和灌輸,學生用淳樸的行動直接表現出來了。襪藝課程喚醒了孩子的自主創新意識和愛人的本能。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生命,他們的知識經驗、興趣愛好等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襪業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大唐也因此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勞動力,許多隨遷子女也紛紛入讀大唐鎮中。目前,外鄉籍民工子女約占全校的58%。這些民工子女因原學習基礎比較薄弱,大多對語文、數學、英語等文化課不感興趣,上課昏昏欲睡,甚至有厭學情緒。但是我們也發現這些孩子動手能力強,喜歡上襪藝課。現以其中一個訪談內容為例。
設問:你喜歡上襪藝課嗎?說說理由。
八年級學生小王來自貴州。他直言不諱地說:“襪藝課我喜歡,我會做絲襪花,而且我做得很棒,絲襪花拿到家里,我媽媽好喜歡,把它插在花瓶里供大家欣賞,我也覺得特高興。”
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強調多元性、差異性、創造性、開發性。小王英語學不好,但他的襪藝DIY做得好,學生既享受制作的過程,也能享受制成品美觀帶來的喜悅。學習成績差的學生不意味著智力有問題,關鍵是我們的教育要尊重學生的差異,去發現學生的優點,去幫助學生多元發展。
襪藝DIY校本教材設計的教學內容為四章:第一章介紹國際襪都——大唐。第二章介紹襪子的生產流程,包括原料、襪機、襪子形成、定型、包裝、銷售的各環節。第三章為“襪藝DIY制作”,分為絲襪花、襪子玩偶(動物、物品等)、襪子娃娃、堆錦絲(粘貼畫)、變廢為寶。第四章為現代創新篇,包括原料創新、襪子品種創新、電腦圖樣設計創新等。
學生可以參照教材內容,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學習,如果學生對家鄉歷史有興趣,可以選擇第一章,參加“我的家鄉”的社會調查活動,可以隨同老師同學一起參觀諸暨市博物館、大唐庵;如果學生對襪藝感興趣,學生上課時做不完的襪藝,可以下課后再到襪藝教室繼續做……另外,學生可以決定校本課程的存在與消失,學生喜歡的課程,我們可以增加人員、資金的投入,增加課時數量,而學生不喜歡的課程我們可以讓它自然消失。
中國賞識教育創始人周弘講過,“賞識的奧秘在于讓學生覺醒,每個生命覺醒的力量都是排山倒海、勢不可擋的。”賞識讓學生知道自己還有很多優點,在“我是好學生”的心態中覺醒。
學校每年會組織全校手工藝品DIY制作大賽,人人參與,組組對壘,班班比武。學校組織評委會,設獎評比,評出技藝特長生,張榜公布。作品除了在櫥窗展出外,還張貼在教室,擺放在走廊,與名人名言名畫并列擺放,還將優秀作品制成精致的欣賞冊。這些做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被尊重、被欣賞的欲望。在同學、老師的贊美聲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對他們精神風貌的改變和人格的完善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賞識很有用,但是無原則的賞識會危害到學生的成長。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在我們的賞識里,也要表達出我們對學生個人的要求。”
所以賞識教育要和責任教育相結合,要讓學生知道自己應承擔怎樣的社會責任,讓學生懂得“生命的價值不在于長短,而在于對社會的貢獻”。每年學生作品由學生會組織收集拍賣,校長室會邀請企業家、家長進行義賣,所得資金用來做慈善,有時資助本校的貧困學生,有時捐贈給正規的公益機構。生命感動生命,生命影響生命,襪藝作品承載著襪藝精神,通過“愛心義賣”讓襪藝精神走出校園,傳播到整個大唐鎮,甚至更遠的地方。
魅力源于個性,特色引發活力。襪藝DIY校本貼近生活實際,喚醒了孩子的自主創新意識和愛人的本能。襪藝DIY校本尊重差異,喚醒每個學生的生命覺醒,大唐學子越來越自信,越來越勇于展現自我風采。襪藝DIY校本提供自主選課,給學生留下了未來的發展空間。襪藝DIY校本實行有原則的賞識與激勵,讓學生主動承擔了社會責任,延伸了生命的價值。
[1]鄭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6):6-8.
[2]張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