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波
(山東鄒平縣魏橋中學,山東 濱州)
高效課堂是以最少的時間投入獲得最大學習效率的課堂,是針對課堂教學的無效性、低效性而言的。在以人為本思想的指導下,課堂上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課堂為主陣地,喚醒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生命感悟,展開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充滿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和情感的交流活動,進而實現師生生命存在的價值感。
語文課堂教學模式要因授課的課型、文體的不同而采用靈活多樣的課堂環節設計。作為一名教師,課堂是我們的主陣地,是我們每天都要精心守候的地方,這就要求我們每天要有不同的變化,每節都要有不同的風景,讓這些不同的變化吸引學生的關注度和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讓自己的課堂充滿魅力,為了讓自己的課堂更吸引學生,為了讓自己的語文課堂達到最高效,我做了如下的努力:
課前預習是學生自己獨立對文本的初步體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發現一些自己不會的知識、不懂的問題。他們如果想解決這些問題,就得自己動手查閱資料,那么這樣就可以鍛煉學生查閱、篩查信息的能力。但是預習的時候絕不是學生漫無目地預習,必須有教師的指導,因此,在預習導學案中要設計出符合學情的預習指導是高效課堂的第一步。例如:在講授李清照的詩歌《聲聲慢》時,教師先讓學生在課前仔細誦讀詩歌,在誦讀之后通過搜集資料的方式了解女詞人李清照的生活年代和生平事跡,了解詩歌創作的背景知識,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初步體會詩歌所蘊藏的思想感情。這樣學生在預習環節對這首詞有了深入的了解,那么課堂上自然會節省很多時間。所以說預習很重要,預習到位課堂自然也就高效。
我們都是當過學生的人,我們都喜歡聽那種風趣幽默的老師的課。北京十一中特級教師魏勇老師在書中又提出了一種新的教學理念——上課要給學生驚喜。為什么要創造驚喜?魏勇老師在《怎樣上課,學生才喜歡》書中提到,“課堂其實就是老師和學生一起做的一次精神上的旅游,有時候是精神上的探險,在旅游和探險的過程中,如果沒有任何意外,所有學生看到的景觀都是事先知道的,都是沒有超出他的想象力范圍和理解力范疇的東西,那么學生不會喜歡這樣的旅游和探險,他會在課堂上感覺乏味,他可能就自己去旅游和探險——俗話叫‘走神’。所以,課堂上力爭帶給學生驚喜,這很重要。”那么,如何在課堂上產生這種效果呢?就是要讓自己的課堂具有一定的侵略性和顛覆性,能讓學生感覺到,老師提出的這個觀點,或者是思考角度、思維方式,顛覆了他之前的某種認知,讓學生感覺非常意外,感覺腦袋好像被拍了一下,對他們是以前來說這根本就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想法、觀念,而且這個想法和觀念有相當的合理性和說服力,這樣學生就會帶著好奇心、濃濃的興趣跟著老師的思路走,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聽進去,教學也才會有效果。而不是教師僅僅按照教學大綱,把重點、難點按部就班地傳授給學生,就算完成教學任務了。不過這樣的課堂教學,需要老師付出更多的努力。讓學生喜歡上自己的課,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說起來容易,實際操作起來真的很難。需要我們從認識上去改變,從行動上去磨煉,從實踐中去總結,從反思中不斷去完善。讓每個學生都喜歡上自己的課,這是每個做老師的愿望,我也為了實現這個愿望不斷地努力,與學生共同成長。例如:在教授賈平凹的《我不是一個好兒子》時,為了能讓學生重新審視自己,認識自己,能觸動他們的心靈,給他們有一次心里歷程的成長。我在學歷案中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思考自己是不是一個好兒子(或者好女兒)。讓學生反思自己,然后暢所欲言,全班共同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會意外發現,離家時父母的反復嘮叨是對自己的關愛;早晨沉睡中父母小心翼翼的腳步聲是對自己的關愛;每次放大休回家的時候,滿桌香噴可口的飯菜是對自己的關愛;每次開學放學時的車接車送是對自己的關愛……生活中的很多小事,都是父母對自己的無微不至的關愛,而自己卻做得不足夠好,是多么的不懂事,內心愧疚之感油然而生。
魏勇老師在他的書中寫道:“好課的第一標準是——以學生為中心,尤其以學生的學科素養發展為中心?!币詫W生為中心,順應學生的成長。當學生感覺到自己是課堂主人的時候,心情才會自然松弛,才敢于講出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才能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生成新的知識、見解以及情懷。英國哲學家斯賓塞說過:“教育中應該盡量鼓勵個人發展的過程。應該引導兒童自己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應該盡量多些。”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在課堂上設計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的環節,通過學生之間討論、交流的方式對知識進行有效探索,從而實現學生學習的高效性,也提高了教師教學的有效性。學習金字塔中明確顯示經過小組交流合作探究兩周后遺忘的知識還有百分之五十。因此我們可以在課堂中適當加入這個環節,例如:在講授朱自清名篇《荷塘月色》時,鑒賞這篇散文寫景段落(4、5、6段)的藝術手法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但是這個問題很大很空,學生無從下手。我們就可以設計這樣的學習環節:讓學生自己先勾畫喜歡的句子,并說出這些句子好在哪里。然后小組內互相交流、互相補充。在這個交流過程中學生突然發現這些句子真的很美。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p>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原來月下荷塘這異常美麗的景色是通過修辭手法和準確的動詞、疊詞、修飾詞等雕琢加工成的,進而學生也就慢慢學會了描寫景物。我覺得這樣去賞析的效果要遠比老師站在講臺上講上一節課,學生的收效會更大。學生喜歡,課堂自然高效。
魏勇老師在書中說:“現在的課堂有一個隱蔽而巨大的誤區,那就是將生活與學術完全隔絕,學生在現實中形成的聰明才智無法用在學術思考中。之所以出現這種情形,一方面是因為我們把上課搞得過于嚴肅,過于高大上,仿佛課堂是教堂,講的是另一個世界的事情。也就是說,課堂不夠生活化,從而妨礙了學生的生活頻道被打開?!逼鋵嵨覀兌贾乐R的學習大部分是為了運用,如果只是死記硬背把它記住而不會運用,那這樣的知識學了也是無用的。更何況現在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更多看重的是綜合能力,絕不是高分低能,更注重學生所學知識在現實社會中的應用的能力。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傳授給學生知識,更應該注重知識的運用。例如:在講授契訶夫的《裝在套子里的人》這一課時,我在學歷案里先是設計了讓學生勾畫課文描寫別里科夫的語段,再要求學生小組交流人物塑造使用的手法。當學生把人物描寫得手法歸類整理后,最后學歷案中設計了一個讀寫訓練的環節。要求學生運用這些手法來描寫生活在自己身邊的人。學生當堂即時訓練,在有限的時間里完成的還是不錯的。當有的同學把他自己描寫的人物讀出來時,大家一猜即中,課堂上精彩不斷。雖然部分同學使用的手法單一,但至少他們知道如何來塑造一個人物、整體來看這節課他們是有收獲的。
因此,我覺得學生喜歡的,能讓他們愿意投入精力去學習的,甚至有時能綻放出激情的課,這樣的課他們一定會收獲多多,這就是高效的課堂。
魏勇.怎么上課,學生才喜歡[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