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霞
(遼寧省鞍山市岫巖滿族自治縣第一初級中學,遼寧 鞍山)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增設了“綜合與實踐”這一課程內容,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有關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積累學生的活動經驗,提高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要求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組織有效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思考,啟發學生的思維,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1.將創新型的知識融入數學課堂存在一定的困難
雖然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思維能力的培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現如今應試教育的存在,數學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會受到抑制,很難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式,學生最終也只是機械地記憶所學知識,創新思維能力很難得到提高。
2.教師忽視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中,初中數學教師還是會經常采用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忽略學生的課堂體驗,并不是教師沒有意識到創新思維能力的重要性,而是傳統教學模式影響根深蒂固。
3.學生思維能力水平存在著差異
由于學生學習能力、認知水平、性格特征等方面的不同,這就造成了學生之間創新思維能力參差不齊的現象,全面提升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水平就存在一定的困難。
1.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手段
一方面,初中數學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僅為學生傳授知識與方法,還要鼓勵學生對解題方法進行突破和創新,進而找到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問題和探究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符號感、建模思想。
例如,在學習“軸對稱”這一節時,教師可以將教學步驟分為以下幾步:第一步,提出問題:“在河邊修建水利調配站,分別向A、B兩個方向送水,那么,調配站應建在河邊的哪個位置,才能使通向兩地的水管長度最短?”第二步,利用多媒體建立數學模型,讓學生觀看演示過程;第三步,讓學生根據教材要求自己動手在紙上設計模型,并提出自己的觀點;第四步,教師引入知識點,并結合案例進行講解;第五步,讓學生結合所學的數學知識與方法,再設計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這種教學方法給了學生充分自主思考的時間與空間,有利于其思維水平的發展。
2.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學生思維靈活性的培養,能夠使學生的思維不拘泥于一個固定的模式中,更容易實現對知識、方法的創新。例如,在解決圓的切線相關問題時,經常利用輔助線來解決問題,而這幾條輔助線又特別相像,學生容易混淆,所以我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去發現添加恰當的輔助線,并總結了圓的切線輔助線規律口訣:證明圓的切線有兩種情況:一是明確直線與圓的公共點時,連半徑、證垂直;二是不明確直線與圓的公共點時,作垂直、證半徑。已知圓的切線時,常作輔助線:切點圓心莫忘連。這樣就使難度降低了,還培養了學生分類討論的思想,遇到問題先主動分析屬于哪種類型,再選擇恰當的方法,促進其思維能力水平的發展。
3.利用實際生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初中數學教師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時,可以借助生活實際引發學生的思考,使學生體會數學思維與生活實際之間的密切聯系,并以此來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例如,在講“相似三角形”時,教師可以將日光成影的原理運用在教學中,使學生在動手測量的過程中思考成影的條件,在這樣一種教學情境中,學生便能夠對相似三角形的應用形成一個整體的認識。又如,在講正方形的應用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拋給學生幾個問題:(1)要想在正方形的花園中建造小路,并且小路將花園分成等面積的兩個部分,有幾種分法?(2)如果修建兩條相交的小路,并且將公園分成等面積的四個部分,又該怎么分?教師可以利用這些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并體會數學知識與生活問題之間的密切聯系,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其思維能力的發展。
總之,創新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數學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逐步探索更加適合學生發展的有效的教學方法,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了學生的理解而教,利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激發其自主探究的意識和創新思維的火花。另外,教師還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不斷啟發、引導學生對數學領域、科學領域的探索,從而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新時代培養創新型人才和建設者。
[1]黎武.淺析初中數學教學創新思維的培養[J].新課程學習,2012(1).
[2]李明輝.數學教學中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培養[J].當代教育論壇,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