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輝
(江西省吉安市峽江縣實驗中學,江西 吉安)
現(xiàn)階段,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使得很多學生的家庭教育存在著重養(yǎng)輕教、重智輕德等諸多問題,如不能及時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進行彌補,不但不利于學生優(yōu)良品質(zhì)的形成,從長遠來看,這種現(xiàn)狀如果一直蔓延將很有可能制約未來社會的發(fā)展。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學校必須做好家校合一的工作,而班主任就是學校與家庭的紐帶,是家校合一的關鍵。班主任要充分發(fā)揮家校共育的作用。以下就是幫助班主任做好家校合一工作的具體策略。
班主任接手新班級的時候,一定要重視家庭檔案的建立,因為這將是日后管理學生的重要依據(jù)。對此,班主任可以采用談話、家訪、問卷調(diào)查等方法對學生的家庭情況進行調(diào)查,從而充分了解學生的家境、興趣愛好、性格特點等。此外,教師要格外注意班里出身于單親、貧困家庭的學生,以及身體或心理有缺陷的學生。之后教師要對自己所掌握的信息進行分析和整理,然后結合班級的實際情況,全方位、多角度地去開展家校合一的工作,在確定教育目標的同時,還應制訂出切實可行的規(guī)則。
班主任要想搞好家校合一的工作,組織家長進行培訓這一環(huán)節(jié)必不可少。因為家校合一工作的根本在于家庭和學校的有效配合。如果班主任不對家長進行培訓,不讓家長明白家校合一的重要意義,那很有可能會將學校置于“剃頭挑子一頭熱”的境地。那么,組織家長進行培訓要怎樣來實施呢?教師不妨采用傳統(tǒng)的開家長會的方式,但是在開家長會之前,教師應先制作調(diào)查問卷,以充分了解每一位家長的困惑、需求、意見以及建議,然后再將問卷調(diào)查的結果匯總在一起,最后在家長會上進行重點講評。在開家長會的時候,班主任應積極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來展開自己的培訓。比如,利用多媒體課件,結合生動形象的圖片、文字、視頻等,讓自己的培訓變得更加簡單易懂。如有必要,教師還可以動員學校邀請家庭教育專家來為家長做培訓,以此來提升培訓效果。此外,為了充分激發(fā)家長參與培訓的積極性,教師不妨邀請那些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比較好的家長在會上與大家分享教育經(jīng)驗。
為了更好地推動家校合一工作的開展,班主任應聯(lián)合學校,視情況組建家長委員會,這樣做不僅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家長參與班級管理的責任意識,還有利于提升他們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可以這樣組建家長委員會:首先,教師通過家訪或者召開動員會的方式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家長委員會的組建;然后,在家長委員會成立之后,學校要為委員會的成員配置專門的標志(如臂章或者胸章),佩戴專門標志的家長可以自由出入學校和課堂,并且可以幫助班主任實施管理工作,如可以幫助班主任維持課堂秩序,或者幫助學校管理興趣社團等。最后,班主任教師還應引導家長建立自己的討論群,就學生的學習、情感等諸多問題進行探討并構想出解決方案。這樣做,不僅有利于實現(xiàn)學校和家庭的充分融合,同時也會使學校的氛圍變得更加開放,而且由于學生在學校時能??吹郊议L,這對他們的學習也會起到一定的激勵作用。
為了避免家校合一工作出現(xiàn)“三分鐘”的熱情,使家校合一工作形成一個長期有效的機制,在平時,班主任就要充分利用現(xiàn)代通信手段加強學校與家庭的聯(lián)系。要積極利用QQ群、微信群、微博直播等手段向家長進行家庭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方法的灌輸;利用QQ群、微信群分享本班優(yōu)秀學生和優(yōu)秀家長的做法;利用QQ群、微信群反饋優(yōu)秀學生在校表現(xiàn)、反饋考試成績、反饋家庭作業(yè)完成情況等,以此來推進家校合一工作的長期有效開展。
評價機制的建立,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激勵家長長期參與到家校合一的工作中。對此,教師不妨定期組織學生家長對學生近期的表現(xiàn)進行評價。評價的主要內(nèi)容有:學生的學習狀況、學生的思想狀況、學生道德素質(zhì)的體現(xiàn)以及學生近期的行為習慣。通過這樣的評價,家長和班主任能夠更好地了解現(xiàn)在學生的狀況,從而達到防微杜漸,實現(xiàn)有效管理的目的。
此外,評價機制的建立不僅要面向?qū)W生,還應該面向家長。在班級評價會上,班主任教師不妨設立幾個獎項,諸如:家庭教育進步獎、三好家長、最佳家庭教育案例獎等,以此來調(diào)動家長參與班級管理的積極性。
教育從來就不是學校和班主任的獨角戲,學生的家庭教育同樣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但是縱觀現(xiàn)在家庭教育的現(xiàn)狀,很多家長并沒有對此引起重視。因此,身為學生的班主任,有責任也有義務去引導家長配合自己,努力實現(xiàn)家校合一,借此來為初中生將來的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1]隋小娟.家校一體:為了學生更好地成長[J].學周刊,2013(15).
[2]雷崇先.從“家校合作”到“家校合一”[J].中國德育,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