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彬 柳玉芳 劉文
[摘要] 目的 分析研究對預防糖尿病骨折患者予以循證護理對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情況及治療所具有的護理效果。方法 納入2017年1月—2018年4月期間該院收治的糖尿病骨折76例,采用數字抽選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8例,予以對照組常規臨床護理方法,在此基礎上予以研究組循證護理。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指標變化,護理滿意度情況及血糖指標。結果 經護理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指標和血糖指標均有明顯改善,但研究組患者各項指標改善幅度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患者經護理后對各項護理措施的滿意度評價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對預防糖尿病骨折患者予以循證護理,可在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水平及護理質量的同時,通過護理措施的有效實施,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提升預后,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 循證護理;糖尿病骨折;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11(b)-0161-02
糖尿病骨折患者在骨折后的臨床治療中易發生創口感染、血糖水平不穩定等并發癥,影響患者健康恢復水平及生活質量狀況,對此就需要在臨床治療中予以患者有效護理,在提升患者生活質量的同時,提升治療及恢復效果[1]。因此,為分析研究對預防糖尿病骨折患者予以循證護理對患者所具有的護理效果及對其生活質量所具有的影響,故選入2017年1月—2018年4月期間該院76例患者進行研究,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該院收治的糖尿病骨折76例,采用數字抽選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8例。其中常規組38例患者,男24例,女14例,年齡45~67歲,平均年齡(56.02±5.41)歲,糖尿病病程3~11年,平均(6.98±1.51)年,下肢骨折25例,髖骨骨折13例;研究組38例患者,男22例,女16例,年齡47~63歲,平均年齡(55.41±5.23)歲,糖尿病病程2~13年,平均(7.56±2.14)年,下肢骨折27例,髖骨骨折12例。對比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糖尿病病程一般資料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結果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患者在知曉該次護理研究方法后同意參與,簽署治療協議;經診斷后確診為糖尿病骨折患者并于該院接受治療;無精神或意識障礙者。排除標準:存在骨折治療禁忌證者;存在多處臟器功能障礙或惡性腫瘤者。
1.2 護理方法
在實際護理研究開展中,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臨床護理,包括一般臨床治療護理,以及藥物施用及指導等。在此基礎上予以研究組循證護理,通過護理前醫護人員對患者基本病情及疾病護理要點的循證掌握,為患者制定相應護理計劃,并加強對其治療并發癥的有效預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基礎教育干預:醫護人員可在常規護理工作的開展中與患者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并通過溝通向患者進行基礎健康知識教育,幫助患者正確看待糖尿病骨折,也可在每次用藥治療時候,向患者介紹此種藥物的主要作用及療效,使患者建立治療信心,增加治療依從度。(2)康復訓練:患者在治療恢復期內,醫護人員應根據患者骨折部位及患者恢復情況安排相應的康復訓練,如下肢骨折患者,應現在醫護人員輔助下進行站立、行走等基礎康復訓練,并隨著患者恢復情況的不斷改善增加負重、肌耐力及下肢運動功能訓練,促進患者運動機能的有效恢復,并提升整體康復水平。但需要注意的是,應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安排訓練內容及強度,避免患者二次受傷[2]。(3)并發癥風險干預:糖尿并骨折患者在實際治療護理中,易因為自身機體炎癥反應等因素的影響,產生各類嚴重并發癥,對其治療恢復及身體健康造成影響,對此就需要加強對患者并發癥的護理預防力度。①醫護人員需要每日對患者血糖水平進行檢測,并幫助其了解血糖水平變化對其康復所具有的影響,并嚴格按照醫囑服用降糖藥。而對于出現低血糖癥狀的患者,醫護人員需增加其每日糖分攝入,而對于情況嚴重者,應予以葡萄糖溶液滴注治療;②糖尿病患者受到其體內血糖水平變化的影響較大,所以治療創口具有一定的感染易發率,需要醫護人員在予以患者清創換藥的同時,注意創口變化情況,并及時予以相應預防措施[3]。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指標變化,護理滿意度情況。①生活質量采用SF-36評分指標進行測評,主要對患者生理功能、生理機能、健康概況及軀體疼痛進行測評,每項總分為100,得分越高則生活質量越好;②護理滿意度采用該科自制調查表,由患者對其自身主觀護理感受進行填寫后,并予以評價。
1.4 統計方法
該次研究數據均應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予以處理分析,其中護理滿意度情況為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生活質量指標為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指標對比
經護理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指標相較于護理前已有明顯改善,但研究組患者各項指標改善幅度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經護理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指標均有明顯提升,但研究組患者各項指標提升幅度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情況對比
研究組患者經護理后對各項護理措施的滿意度評價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2.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血糖指標變化對比
護理前,對照組空腹及餐后2 h血糖指標分別為(8.37±1.35)mmol/L和(11.65±1.51)mmol/L,研究組各項分別為(8.49±1.32)mmol/L和(12.04±1.67)mmol/L。兩組患者血糖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護理后,兩組患者各項血糖指標均有顯著改善,但研究組患者改善情況(5.98±0.64)mmol/L、(7.42±1.25)mmol/L均明顯優于對照組(7.81±1.45)mmol/L、(10.26±1.23)mmol/L。(t=7.117 4、9.982 9;P=0.000 0)。
3 討論
骨折作為糖尿病患者具有高發病率的并發癥類型,多由患者血糖水平持續較高,導致其骨質流失及骨質結構情況均出現異常,使其骨骼韌性降低,增加糖尿病患者骨折風險[4]。在常規護理中僅對能夠滿足患者的常規護理需求,且缺乏對疾病知識的有效掌握,患者治療并發癥的發生風險較高,影響其預后恢復。
循證護理作為目前臨床護理中所采用的一類新型護理方法,可通過對患者疾病信息的有效循證,把握護理要點增加護理有效性[5]。該次研究結果表明,經護理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指標均有明顯提升,但研究組患者各項指標(95.28±3.26)分、(92.12±4.47)分、(91.05±5.59)分、(92.57±5.43)分提升幅度明顯優于對照組(81.27±5.58)分、(75.17±4.35)分、(84.12±5.54)分、(76.08±5.46)分,(P<0.05);相較對照組(78.95%),研究組護理滿意度(94.74%)顯著偏高(P<0.05);經護理后,兩組患者各項血糖指標均有顯著改善,但研究組患者改善情況(5.98±0.64)mmol/L、(7.42±1.25)mmol/L均明顯優于對照組(7.81±1.45)mmol/L、(10.26±1.23)mmol/L(P<0.05)。分析原因:相較于常規護理,循證護理主要具有以下優勢:①通過基礎教育干預措施的實施,幫助患者加深對自身病情的了解和認知,在使患者建立對及疾病正確認識的同時,進行相應心理指導與干預,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②通過各項康復訓練的實施,幫助患者盡早恢復肢體運動功能,且康復訓練的進行可有效刺激患者腎上腺素的分泌,提升自身免疫力和抗炎能力,進一步促進恢復;③醫護人員通過詢證對糖尿病骨折患者并發癥類型及護理要點的有效掌握,可針對患者治療恢復階段,予以相應的并發癥預防護理,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從而實現對治療并發癥的有效規避[5]。
[參考文獻]
[1] 紀春紅.循證護理在老年髖部骨折合并糖尿病行內固定術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科學,2018,8(2):101-103.
[2] 陳麗巖,張桂林,王竟茁,等.循證護理在老年股骨頸骨折合并糖尿病行內固定術患者中的應用[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20):152-153.
[3] 郭靜.循證護理在中老年糖尿病患者膝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中外醫療,2017,36(16):169-171.
[4] 劉慧琴.循證護理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骨折的效果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6,20(28):4026-4027.
[5] 王秀霞.回顧分析循證護理在老年股骨頸骨折合并糖尿病行內固定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9):3-4.
(收稿日期:2018-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