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志強
(桐廬縣橫村初級中學,浙江 杭州)
自2016年起,國家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以下簡稱“部編本”)開始在我縣初中七年級使用。
“部編本”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實施了“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設計。教讀指的是教師引導學生閱讀,目的是教方法,構建閱讀能力。自讀,主要不是老師講,而是讓學生自己讀,把教讀課學到的方法運用到自讀課中,自己去試驗、體會。
溫儒敏先生在多次調研中發現:“如今的閱讀課往往混淆了精讀與略讀,幾乎全設計成精讀精講。而且程式相對固定……結果是多數學生只會精讀,只會考試,但閱讀速度很慢,也不曉得運用各種不同的閱讀方法。”“部編本”一改以往教材靠練習題的數量來區分教讀和自讀課文的模式。取消了自讀課文的課后練習,代之以隨文的“批注”和“閱讀提示”。文旁設“旁批”,或點撥閱讀門徑,或提示閱讀重點,或引導深入思考;文后設“閱讀提示”,抓住文章最精粹的點進行分析,為學生的自主閱讀提供指南。
因此,自讀課文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基本以一課時為主。導學案的編寫就不可能完全像精讀課文一樣,寫作背景、主題思想、藝術手法等面面俱到,再加上學生合作討論精講分析。但是,自讀又不等于放任自流,它還是需要設置合理的閱讀重點和閱讀方向。同時,“部編本”的每個單元都有明確的能力訓練重點,自讀課文的旁批和閱讀提示也分別提示了該篇課文的整體和局部要求,教學的實施應該以上述內容為依據。
所以,在以教材為依據,尊重學生自主性的前提下,我以“化繁為簡,重錘敲擊”這8個字為目標,對自讀課文導學案的編寫進行了大膽的革新嘗試,通過三個核心教學策略的落實,培養學生的自我閱讀實踐,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引導他們將精讀課文中所學的知識、方法、能力有效地遷移到自讀課文中。
現在,我將這三個策略逐一介紹如下:
這一策略適用于文字精彩,主題淺顯的文章。語文教學的本質是語言教學。例如“部編本”七上語文第一單元,在教師教完精讀課文《春》和《濟南的冬天》后,學生已基本掌握了朗讀的技巧和比喻、擬人的修辭知識。在自讀課文《雨的四季》的導學案編寫中,我就將這些列為重點,提示和引導學生運用這些技巧、知識來品析課文。下面是導學案的呈現:
《雨的四季》導學案
【學習目標】
1.理解并積累詞語。
2.通過朗讀,感悟四季雨的不同特點,學習作者多角度描寫景物的方法。
3.體會作者的情懷,激發同學們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難點】
1.通過朗讀,體會四季的雨的不同特點。
2.體會語言之美,并學習作者多角度描寫景物的方法。
【自主學習】
請簡要概括文中描寫的雨在四季各有怎樣的美(原文詞語也可)。
春雨: 夏雨:
秋雨: 冬雨:
【合作學習】
1.按要求完成表格,再按照所給句式說一句話(舉一反三悟寫法)。

( )雨景物修辭感官(視覺、聽覺等)作用(特點)情感
句式要求:“________”這句話運用了________(修辭或感官)的方法,描繪了________(景物)的________(特點等)。
2.作者對雨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情感?最能表達這種情感的句子是什么?
記得錢理群先生曾經說過:“文學作品,從根本上說,是一種語言的藝術。因此,文學閱讀的另一個重點,應該是對作品語言的感悟。”導學案設計的這幾個問題,通過對文本“字、詞、句、段”的篩選,修辭知識的合理運用,讓學生在語言的感受、涵詠、領悟、運用中感受語言的靈動,品味語言的氣韻,提高了學生學習語言與運用語言的能力。
導學案的一個突出優點是教師能夠從整節課、整篇文章出發,努力設計出“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主問題,它可以在課堂教學中起到主導的作用,避免了課堂碎問碎答,知識點“沙化”的問題。主問題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高效地思考、討論、理解和品析文本。例如,自讀課文《散文詩兩首》,它包括了泰戈爾的《金色花》和冰心的《荷葉·母親》這兩首散文詩。如果要從文章內容、藝術手法、主題思想等逐一分析,傳統一點,這兩首散文詩可以這樣設計問題。《金色花》中的“我”變成了什么?課文寫了我和媽媽的哪幾次嬉戲?從文中人物的言行中感受人物形象,體會人物情感。《荷葉·母親》為什么還要提及九年前祖父和我的賞蓮呢?這樣寫有什么作用?課文重點描寫雨打紅蓮,荷葉護蓮的情景,作者的心情有沒有變化?作者是借助哪種具體形象來歌頌的,這種寫法叫什么?
這些問題也可以在課堂上通過合作討論得以解決,但一問一答之間,勢必造成課堂的瑣碎冗雜,沒有兩節課是不行的。通過對這兩首詩的研讀整合,考慮到兩首散文詩都有“親情”這一核心主題,所以,我將導學案做了如下設計:
《散文詩兩首》導學案
【學習目標】
1.能記住并運用文章的重點詞,有感情地朗讀詩歌,以培養語感。
2.品味詩歌的精美語言,體會詩歌中濃濃的親情。
3.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
【學習重難點】
1.品味詩歌的精美語言,體會詩歌中濃濃的親情。
2.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
【自主學習】
【合作學習】
這兩首散文詩有一個共同的主題“親情”,請思考一下,兩首散文詩是怎樣體現這一主題的?
【反饋作業】(二選一)
1.假如明天是你爸爸或媽媽的生日,你忽然具備《金色花》中小男孩的神力,你準備變作什么來表達你對他們的滿懷愛意,在賀卡或明信片上寫一段話給你的爸爸或媽媽,用“假如我變成了什么”作為這段話的開頭。
2.仿照《荷葉·母親》結尾的句式寫一段獻給母親的詩句。
母親啊!你是______,我是______,______。
其實只要引導學生探究這兩首散文詩是如何體現“親情”這一主問題,就能夠準確把握兩首詩的意蘊。我通過這個主問題的設置,拎起了全文的教學,帶動了學生對全文的整體閱讀。學生可以從寫作的角度,修辭方法的角度,對比、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等角度回答問題,我再在反饋作業中對主題加以深化運用。通過主問題的探究,學生既提高了鑒賞詩歌的能力,又培養了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課堂教學也更顯得集中而重點突出。
個人認為,以探究主問題為核心的策略,更適用于主題直觀的自讀課文的導學案編寫。甚至可以把主問題設計成剖析藝術手法,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自讀課文,我就把主問題設計為對比、烘托、懸念、鋪墊這些典型的藝術手法的分析,對其重拳敲擊,細膩剖析。由于篇幅的關系,在這兒不再贅敘。
優秀的作品總是浸潤了作家的個人情懷,抒發著作者獨特的思想感情。感悟作家情懷,就是在語言的學習中產生的心靈與心靈的碰撞、情感與情感的共鳴。它能夠引導讀者用自己的心靈去探索另一個熟悉或陌生的心靈世界。因此,在抒發作者獨特思想感情的這類散文或小說自讀課文的導學案編寫中,我就抓住這一點確定了教學的核心,通過對文本的品析,領悟作者的情感。下面就以自讀課文《再塑生命的人》為例來談一談:
《再塑生命的人》導學案
【學習目標】
1.牢記作家作品,掌握文章重要的生字詞語。
2.認真閱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整體把握全文結構。
3.品味重點語句,體會作者熱愛生活,對待生命的積極態度。
【學習重點】作家作品、字詞、文章結構
【學習難點】體會作者熱愛生活,對待生命的積極態度
【自主學習】
【合作學習】
1.課文寫了哪幾件事情?請你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
2.通過這幾件事,表現了作者怎樣的生活經歷?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3.讀了本文,你認為莎利文是一位怎樣的老師?海倫是一位怎樣的學生?
4.文章為什么以“再塑生命的人”為題?
導學案合作學習部分,通過對課文事情的梳理,并在此基礎上結合課文“批注”品析文章抒情議論的句子,引導學生品味揣摩句子的表達和情感,從而讓“我之心,與作者之心,相互交流、撞擊,形成深深地共鳴”。再結合重點句子的反復朗讀,“披文入情”,重錘敲擊,學生明白了作者以《再塑生命的人》為題的目的——莎莉文老師喚醒了“我”的靈魂,并給予“我”光明、希望、快樂和自由。在這節課上,師生都受到了深深的情感洗禮,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當然,自讀課文導學案的編寫策略還有許多。相信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會逐步地加以完善。但我們絕對不能把自讀課當成自主性的泛讀課,必須明確:它是聯系課內與課外的重要紐帶,是實現學生素養提升的關鍵環節,是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有效渠道。所以,我們既要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學情靈活地、創造性地進行閱讀實踐——閱讀要求的“頂”,也要保證教師對閱讀方法的過程性指導——閱讀要求的“底”。我提出的“化繁為簡,重錘敲擊”的閱讀策略,就是閱讀中“下要保底,上不封頂”的保證,通過“底”的提升來實現整體閱讀水平“頂”的提升。
讓我們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明確“部編本”自讀課文編寫的用意,用好自讀課文,讓它發揮出自己與眾不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