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麗
(江蘇省南京市金陵中學龍湖分校,江蘇 南京)
翻轉課堂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課堂時間有限,翻轉就要從“課上”延伸至“課外”。微課成為學生課外自主學習的幫手和
助推劑,它克服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學生可根據需要反復觀看,讓課外自主學習更加順利。
數學課中,需學生動手操作的內容如幾何問題的操作與探究,常占用大量課堂時間,學生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訓練探究、發展思維能力的時間。教師可以制作微課讓學生在課前自主完成操作和知識的初步探究與學習。如:蘇科版八年級上冊“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SAS”一課,教師錄好微課,學生事先自主完成操作探究,形成對基本事實—SAS的認識,同時,教師制作一份《自主學習任務單》,指導學生根據微課自主操作與學習。
一份好的課前自主學習任務單,須明確學習目標、學習重點。例如本微課的學習目標是:通過觀看微視頻,在經歷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SAS的過程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會利用“SAS”定理判斷兩個三角形是否全等,并在此過程中學會簡單的說理。
學習任務一:看一看
1.復習回顧全等三角形的性質。
2.觀看只滿足一對元素相等的兩個三角形是否全等:(1)一邊;(2)一角。
3.觀看滿足兩對元素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是否全等:(1)兩角;(2)兩邊;(3)一邊一角。
設計意圖:學生明確只有一對或兩對元素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從而引發思考:有三對元素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是否一定全等?
學習任務二:畫一畫
按下列作法,用直尺和圓規畫一個三角形:
(1)畫∠MAN=45°;
(2)在AM上截取AB=4cm,在AN上截取AC=3cm;(3)連結 BC;


剪下所得的△ABC,再按上述步驟畫一個三角形,它們全等嗎?
設計意圖:學生初步感受兩邊及其夾角分別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學習任務二:做一做
準備兩根小木棒,分別代表三角形的兩條邊,將它們釘在一起,同時把它們固定住,即讓它們之間的夾角固定,這樣第三條邊就沒得跑了!三角形只有一種畫法,別的方式都畫不出三角形。也就是說只能畫出一個三角形!所以如果兩個三角形有兩邊及其夾角分別相等,那它們就全等了!
設計意圖:學生動手操作強化認知——兩邊及其夾角分別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學習任務三:認一認
發現: (可以簡寫成“ ”或“ ”)。
嘗試:將你的發現用圖形語言、符號語言表述。
設計意圖:將發現的結論用數學語言表示,形成數學化認知,同時培養學生嚴謹思維與規范表達的數學習慣。

目前,教師可以借助多種平臺推送前測題,學生完成作業后上傳,由平臺自動評分,教師可以跟蹤學生作業完成的時間、正確率,動態掌握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還可以明確每一題的得分率,為次日課堂教學的答疑、糾錯以及能力提升做好準備,讓課堂教學更具針對性,真正實現學生主體的教學模式。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課時有限,有些內容初中不學不考,高中卻直接用,如: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中的十字相乘法和參數討論法,讓高一學生在初高中數學銜接上困難重重。基于此,初中教師可以在學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后,根據學情調研,制作微課,整合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靈活選用。實際上,初中階段主要是配方法和乘法公式法因式分解:直接開方法是配方法的過程之一,求根公式法是配方法的結果;教師在復習乘法公式法因式分解的基礎上,同時增設“十字相乘法”和簡單的“參數討論法”的學習,助力學有余力的學生方法整合、螺旋上升、填補初高中銜接的知識空白,同時形成數學思想方法,讓方法融會貫通初、高中乃至更高學段的數學學習。
總之,翻轉課堂模式下,學生要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師在此基礎上答疑解惑、引領提升。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模式,給初中數學教學帶來了新的變革。妙用微課,巧翻課堂,需要我們不斷努力探索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