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捷
(莆田學院工藝美術學院,福建 莆田 351100)
在《營造法式》中梁思成提到:“建筑之始,產生于實際需要,受之于自然物理,非著意于創新形式,更無所謂派別。其結構之系統,其形制之派別,乃其材料、環境所形成?!盵1]地域性的建筑是因為舊時生產力極為低下而就近取材,稍作加工制成當地的鄉土建筑材料。因此,材料是建造建筑的物質基礎,不同屬性的材料造就了建筑在地域上的差異。
福建泉州的傳統建筑都是利用當地的鄉土材料,如磚、石、木、蠔殼等等。材料簡單地進行加工,就使得各自的特質在傳統工藝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構成了泉州傳統建筑的基本特征:紅磚白石雙坡曲,出磚入石燕尾脊,雕梁畫棟皇宮式,土樓木樓還有中西合璧[2]。
泉州地區的傳統建筑風貌以紅磚赤墻為主,磚砌使用最廣泛的是一種被稱為“煙炙磚”的紅磚,其色彩明麗,紋理規格平整,質地極佳。舊時的煙炙磚由稻田中含鐵量高的泥土燒制成磚坯,在入窯前將其斜向碼放并添加松枝進行燒制,馬尾松夾雜干草的燃料在燒制過程中會落在磚坯交疊的空隙處,由此形成黑色的斜向斑紋。而現在燒制的“煙炙磚”,因為現代窯爐的計算機嚴格控制溫度,使其表面的黑漆條紋過于規律,樣式也較為死板無法與古法制作的紅磚相媲美(見表1)[3]。

表1 閩南紅磚厝墻體磚種類和規格
臨海的泉州地區花崗巖產量高且品種多樣。其中,南安以石礱山的白石花崗巖品質最佳。傳說唐代開采以來,在宋代成為朝廷貢品,不僅質地堅硬而且色澤潔白,尤其耐酸性強,極易沖刷且不長青苔,適用于建筑墻體。惠安當地則是出產花崗巖峰白石和輝長青斗石,相較于前者質地細密且光澤度佳,適合用于建筑的裝飾性雕刻(見表2)。

表2 閩南紅磚厝石材種類與特征
牡蠣在閩南地區稱蠔,是附著在海面巖石上的貝類。閩南地區長期食用牡蠣的同時也圍海養殖牡蠣。牡蠣的適應能力強,養殖總產高,喜歡固定生長在海岸的巖石上,因此漁民極易獲取。明代的王世懋的筆記小說中曾提及“蠣房雖介屬,附石乃生,得潮而活。凡海濱無石,山溪無潮處皆不生。余過莆迎仙寨橋,時潮方落,兒童群下,皆就石間剔取肉去,殼連石不可動?;蛄糁阅苌?。其生半與石俱,情在有無之間,殆非蛤蚌比也”[4]。
蠔殼的質表層由密集的鱗片堆疊而成,其形狀、大小各不相同,殼與殼之間自然形成的膠結,使其相互疊加緊密咬合,頑強的生命力和抗腐蝕性的特點極適于砌筑墻體,相比較于現代的建筑材料其抗臺風性更強,且隔音效果更好。蠔殼砌筑的房屋冬暖夏涼,適合福建沿海地區潮濕的氣候環境。蠔殼墻是使用混合砌筑的方式,里為磚墻外為蠔殼,層層堆疊時凸的一面朝上并且外傾,這種做法可有效地防止雨水的侵蝕。這種方式除了可以保護建筑還能起到裝飾的作用,它是未經雕琢的自然建筑且蘊含著頑強的生命力[5]。
鄉土材料以其地域性的特征散見于閩南地區,所以集中運用于閩南建筑就形成了閩南地區的特有的風土人情,物盡其用及因地制宜的特征被發揮得淋漓盡致。
現代裝飾理念中紅磚表面包裹瓷磚進行裝飾,極少數會將原建筑的結構和砌筑墻體裸露在外。閩南紅磚厝的裝飾原則就是基于材料自然的色彩與質感,高品質燒制的紅磚材料本身質地、紋理細膩、氣孔分布均勻,尤其是閩南地區手工燒制的磚作,工藝認可度高適宜用于室內裝飾。在現代裝飾風格中常見的自然主義與之理念相近,對材料真實屬性的追求,講究材料本身自然美。通過材料視覺、觸覺等方式來展現自然的風格面貌,特別是在空間環境中可以通過造型、色彩等設計手法突出塑造。
鄉土材料固有的樣式無需多余的修飾,通過一定的排列組合方式就能達到意想不到的紋理效果。以閩南地區的磚作代表煙炙磚為例,磚作的排序方式砌筑方法各不相同,其中最常見的手法是堆砌,擺放時上下縫隙相互錯開,由于磚上黑色花紋的隨機性,排列的時候時常上下都難以對齊,所以煙炙磚的砌筑難形成固定的墻面圖案。
閩南紅磚厝墻體的拼花以泉州官橋村的蔡氏紅磚建筑群為代表,把墻體用貼面的方式拼湊成萬字、工字、人字、海棠花等花樣(見圖1)[6]。貼面拼花的色彩是以白石灰色與磚紅偏橘色相互搭配,磚體的紅與磚縫的白灰,磚紅被少量的黑和整齊的白灰所壓制,讓本身跳躍的磚紅顯得更沉穩大氣。

圖1 蔡氏紅磚建筑墻面拼花
泉州當地還有一種以磚石結合的建造方式——出磚入石,利用閩南地區的石料和紅磚交錯相疊,砌墻的方式獨樹一幟。另一種是蠔殼填墻,這種建造方式是由雙層墻面來實現,里墻是磚外墻是蠔殼,這樣組合形式的墻體有助于隔熱和防風。
地域性的傳統建筑是由于當時的社會生產力低下,勞動人民只能就近取材進行房屋的建造。材料與結構都是建筑本身的基礎,地域上的差異形成了當地獨特的風格。然而,新型材料與高科技的出現,使得當代建筑的性能有了質的提升,突破了束縛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這些讓我們意識到鄉土材料本身的局限性以及革新的必然性。
鄉土材料是構成閩南地區傳統建筑的基礎,但是因為種種原因,這些鄉土材料都逐步消失在人們的使用清單中。如果一味地追求原先的建造材料,會縮小設計師們的選擇余地,尋找能夠突破束縛的替代物是我們首要探討的目標。保留傳統建筑裝飾特征精髓,不拘泥于造型式樣,將傳統元素潛移默化地融入到現代設計中去。
隈研吾對于新舊材料的見解曾有過這樣一句話:“我一直在找尋21世紀建筑的基本驅動力,在19世紀是石頭和木材,20世紀是混凝土,21世紀會是什么呢?我認為是新的材料,也可能是老材料的新用法?!盵7]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傳統的手工藝缺陷由現代技術進行彌補是現在的趨勢所向,在保留傳統味道味道的同時,又有現代的時尚氣息。
在現代的設計手法中,增強鄉土材料的再利用滲透到室內設計中,從審美感染力可劃分為現代材料本真的選擇,實踐操作的技術鄉土材料的現代轉化,從鄉土材料的種種特質中尋找啟發,強化鄉土材料與現代設計之間的羈絆。
閩南紅磚厝的鄉土材料本身具有綠色環保特性,這些奠定了可以通過他們將閩南文化延伸至室內空間設計的可開發性。
鄉土材料的再利用的可執行性方面,在功能需求的設計基礎上,開發鄉土材料的本身的特性,以增味人文環境和民俗民風為前提,應結合地方民俗習慣的細節各種特征為考量。例如六角磚,其耐磨、堅固、防水、防潮的材料特性,適用于氣候較為濕潤的地區,相較于標準化的瓷磚多了歷史的韻味,是一種裝飾性與功能性兼備的鄉土材料。
綜上所述,地域性與功能性的特色設計地位越來越突出,鄉土材料的可開發性和再利用性勢在必行。
首先,本真色彩的延續,閩南紅磚厝建筑群的大致色相由紅色、灰色以及其他色系所構成,這些色系都是提取于建筑的色彩表象。在建筑體上,紅色系面積大約占55%,灰色系占30%,其他色系占15%[8]。為了更真實地仿制色彩的本真,在選擇現代裝飾材料上要注意色彩比例之間的協調。覆蓋性的材料選擇上,可挑選金屬材質、陶瓷馬賽克、有機玻璃等,這類型的材質自身肌理與質感比較豐富。例如比較流行的耐候鋼板,早期這類型的材料常用于景觀和建筑外墻裝飾,沖壓鏤空后的鋼材可以制作出多種造型,除此之外它會隨著時間慢慢氧化出現自然的色彩變化,因其表面呈現暗紅色與閩南紅磚風格色彩相近,使用該種材質除了近似色彩以外,還能增添空間的生命活力。
其次,是還原表面的肌理,閩南紅磚厝建筑的肌理造型具有可編織性和可重復性,重復性地將磚進行一定規律的拼湊,如詩句、裝飾圖形、造型紋樣等等元素,這種表皮肌理的處理方式可以拉近建筑時間軸上的距離感,在人所處的環境空間中營造歷史空間氛圍,可以起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主題氛圍空間的營造是現代設計中常用的手法,以地域性為挖掘用于閩菜餐飲空間、閩文創產品銷售空間、臨時性的地區展位、文化性博物館等等。如泉州當地的閩臺海源博物館,以紅磚的色調整體設計博物館的建筑外墻與內部裝飾,清灰色的石材搭配紅磚將“出磚入石”的手法發揮的淋漓盡致。
在傳統建筑文化改造上,可以借鑒成都的寬窄巷子,他們以截取部分的磚石、山墻裝飾于立面。盡管山墻本身已經失去原先的建筑功能,逐步將它轉變成一個建筑文化的象征,這種表面肌理的處理手法與閩南紅磚厝的“出磚入石”有異曲同工之妙。特制的磚石以人字形拼接的手法覆蓋再墻面上,閩南紅磚厝的墻面拼花也常有類似的做法,用于裝飾墻面以達到首尾呼應的作用。還有,以抹灰的方式將墻體立面肌理做舊,增加立面的層次感的同時一定要避免使用光面做法,采用推拉、滾涂、拉毛、刻印、擠壓等涂抹工藝,隨機地涂抹避免了刻意裝飾的束縛感。在關于新與舊的材料選擇上,相近質感的搭配是選材的關鍵,最大限度地發揮材料本身的特性,除了就地取材以外,還要以工藝技術為輔助,盡可能地抓取最精髓的閩南建筑文化特色。
在《自然的建筑》一書中關于自然材料的解讀表為“首先要認同缺陷,然后作最大限度的努力,持續研究,摸索出解決辦法。如果沒有這種謙虛的態度,自然素材只能消失”[9]。如何延展材料的限度,成為我們需要研究的目的。
在選定某種現代材料之后,也隨之產生一些問題,如何保留鄉土材料本身的特性又能轉化到現代裝飾上?從優秀的設計中得到啟發選材不局限于自然的材料,如時下流行的記憶合金、聚酯材料等實驗性裝飾材料,利用現代裝飾材料可以彌補鄉土材料的缺點。通過簡化、提煉等手法處理空間環境,選用有延續性好、組合性強的材料,繼承傳統造型并發展閩南地域特色的室內風格。
1.平面與抽象
提取龐大數據下的有效信息,大數據環境的圖表化、扁平化、平面化,簡化事物選取關鍵的節點,這種做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大面積平面化低純度的色塊來區分空間關系,以概括性的二維思想來處理和表達復雜的三維空間。閩南紅磚厝的“出磚入石”是立面裝飾上的平面化,設計抽象化的隱喻圖形,拓印到彩色的玻璃材質或肌理壁紙上,通過色彩與材料的相互碰撞產生不一樣的火花。
2.虛實與對比
新舊材質之間對比的基礎上,設計原則上是以保留材料的部分特性,用虛實的對比手法進行對接。如濟南的陽光一百藝術館(見圖2),提取枯枝的造型結合紗幔上的古畫為連接,顛覆了傳統思維,形與意、虛與實、真與假。劃分空間功能的同時,也引導了人流的動線,截取局部的造型弱化實物的繁復,讓新中式的空間更加如夢似幻。閩南紅磚厝的室內風格營造上,亦能采用類似的手法,來構建縝密細致的氣質空間。

圖2 濟南陽光一百藝術館
3.層次與序列
空間設計更加注重的是空間環境的層次,虛實結合的隔斷更能凹顯空間尺度的延伸感。對于空間的層次與序列,以磚為例,可顛覆煙炙磚本身的紅黑紋理,尤其是紅與黑之間的主次關系,減少紅色占有的比例,加大黑色的主導地位,黑色條紋為界限壓制住跳躍的紅色。改變黑色條紋的寬窄、長短、角度、紋樣,按一定順序排列從視覺感官上獲得動態效果。而石材本身的可裁切性與可塑性,以及當地石材的耐磨性,都為地面的鋪設提供了良好的裝飾材料,如將整齊規律地排列可增強空間的層次感與序列感。相對于處理蠔殼這種天然的材料,由于本身的特殊性與不規則性,可使用金屬框架來整理收納,分層分格并整齊地碼放,蠔殼之間有秩序地相互堆積,仿制古時蠔殼的裝飾方式。
[1][宋]李誡.營造法式注解[M].梁思成,注釋.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3.
[2]紅磚白石雙坡曲 雕梁畫棟皇宮式[EB/OL].http://news.sina.com.cn/s/2006-07-24/10409551127s.shtml,2006-07-24.
[3][8]鄭捷.閩南紅磚厝的地域性色彩在室內環境設計中的應用研究——以福建泉州為例[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6).
[4][明]王世懋.閩部疏[M].上海:博古齋, 1917.
[5]曹春平.閩南傳統建筑[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
[6]周紅.蔡氏紅磚厝民居建筑藝術風格與裝飾[J].裝飾,2007,(3).
[7][9][日]隈研吾.自然的建筑[M].陳菁,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