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振波,胡 岳
(蚌埠學院文學與教育學院,安徽 蚌埠 230030;安徽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3)
有著“東方芭蕾”美譽的安徽花鼓燈是我國優秀的漢民族民間藝術,作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單一語匯最多、最豐富系統的民族民間舞蹈語言體系”[1],現已啟動申報世界非遺。她不僅擁有瀟灑奔放的舞蹈,還含有歡快熱烈的鑼鼓、抒情優美的燈歌和情趣盎然的小戲,集歌舞、雜技、武術、戲曲、鑼鼓、吹奏表演于一身[2]。“聽了‘小蜜蜂’,無被管過冬;看了‘一條線’,三天不吃飯”。千百年來,花鼓燈被賦予著“大吉大利”的獨特文化象征,只要有花鼓燈存在,就會有“驅邪、去穢、平安、健康和幸福”。花鼓燈不但自身獨具魅力,也是淮河流域一些藝術品種的根脈,如淮劇、泗州戲、鳳陽花鼓等都是由她衍生而來,可以說,她影響和豐富了淮河以北的民間舞蹈和民間藝術[3]。
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海外文化與國內的融通交流越來越密切與頻繁,對本國文化傳遞及市場推廣的影響越來越顯著。花鼓燈在域外的傳播推廣情況將對本土的發展產生反哺作用, 將有助于更好營造國內傳承、推廣的氛圍。在廣泛查閱安徽花鼓燈既往相關文獻的基礎上,通過實地考察,結合姊妹藝術的比較研究,力求為其更好地邁出國門,走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域外之路提供些許戰略與路徑的參考。
花鼓燈作為淮河流域的民間活態文化遺存,記錄了當地人民的生活、勞動、情趣以及民俗風情,它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系統完整,是漢民族歌舞藝術的代表,是我國民間文化的瑰寶[4]。追溯花鼓燈的藝術發展史,其源于宋,興于明,盛行于清末民初,現已形成以安徽蚌埠、淮南、阜陽等為中心,輻射淮河中游河南、安徽、山東、江蘇四省二十多個縣、市。上世紀三十年代前后,安徽鳳臺、懷遠一帶地區幾乎村村都有鑼鼓班子,青少年大都會玩花鼓燈。近年來,花鼓燈藝術依托“國家文化創新工程”“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等國家級文化工程,當地政府高度重視,在經費、設施、人才培養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投入。然而令人擔憂的是,通過近期對“中國花鼓燈第一村”安徽蚌埠禹會區馮嘴子村所做的抽樣問卷調查顯示,當地的花鼓燈藝人趨于嚴重老齡化,表演技能處于消退狀態;而中青年表演者囿于經濟利益、認同程度等方面,又缺乏研習的動力,一些特有的花鼓燈表演絕技瀕臨消亡。毋庸諱言,當前安徽花鼓燈的傳承保護工作在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同時,由于受功利驅動、外來文化影響、群眾的保護意識淡薄等諸多方面,進一步傳承發展的情況不容樂觀。
我國是非遺大國,中國非遺表征中國文化基因,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文化意識,其海外傳播對于消解西方文化霸權、提高民族文化話語權乃至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動均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性意義。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任務光榮而艱巨,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具有十分重要而緊迫的意義,是文藝工作者、研究者義不容辭的時代使命。然而,文獻及個案實地調研發現,一方面,在國家密集出臺文化大發展、非遺保護等相關政策的背景下,非遺文化推廣的時代氛圍已基本形成,引起了學界、業界與大眾的足夠關注,但在推動非遺“走出去”方面,總體而言,目前海外交流活動的層次與數量尚有限。雖然我國少數非遺如京劇、粵劇等在海外推廣方面已積累了一些理論與實踐成果,但這些成果的廣度與深度都尚有限(經知網檢索非遺海外/域外推廣這一主題,共30余篇文獻且報紙媒體占約3/4比例)。就花鼓燈的海外發展現狀來看,調研發現,目前已有部分花鼓燈藝術團體邁出國門開展了一些演出、交流活動,但大多是就演出而演出,在藝術形象確立及傳播方面仍缺乏足夠的文化自覺,與有關姊妹藝術未形成大眾傳播意義上的“文化聚力”。可見,包括花鼓燈藝術在內的我國非遺海外推廣仍處于摸索起步階段,這一方面的研究任重而道遠。
綜上,目前如以花鼓燈為主題的“非遺”研究雖較為豐富,但視角較為單一,尚缺乏對其海外傳播的關注,相關成果幾近于零。基于此,本文探討花鼓燈海外推廣之路,具有較好的現實意義與價值。
傳播,是一個符號化和符號解讀的過程,這意味著傳授的雙方必須對符號意義擁有共通的理解[5]。基于此,如何在保有安徽花鼓燈藝術原生形態的同時,取得海外受眾的文化認同和情感共鳴,達到傳播的預期目的與效果,是我們關注的主線。
1.文本翻譯
語言是跨文化、跨國家傳播最難逾越的障礙之一。如果不能有效地解決語言文本問題,則不同國家和文化圈內的受眾想要了解其劇目的基本故事情節和主題思想就成了天方夜譚,更遑論各種藝術與文化的細節,以及文化與藝術表現背后那些深層次的文化內核了。花鼓燈藝術作為漢民族的“民族瑰寶”,海外傳播中的語言障礙是一個較為客觀的問題。為此,我們可以借鑒京劇海外傳播的經驗,例如“京劇百部經典英譯系列工程”[6],思考如何通過靜態文本與舞臺演出的結合,將全面立體的花鼓燈舞臺藝術呈現動態的展示,使得傳播效果更加充分,更為細致。對于花鼓燈藝術而言,其腳本(燈歌)在創作之初即應考慮到“走出去”的現實要求,在保留“原生態”的同時兼顧海外受眾文本轉換接受的需要。文本翻譯要在“博而全”和“簡而精”之間尋找平衡,實現“可接受性”與“可表演性”的有機融合。
2.非語言符號運用
作為表演性“非遺”,其非語言符號傳播主要涵蓋舞臺、燈光、音樂、服飾這四大方面。花鼓燈藝術的海外推廣不僅要關注其藝術文字語言,也要在舞臺布置與搭建、燈光照明配合、音樂音響創新、服裝道具修飾等方面精心考量。
首先,舞臺作為通常由一個或多個平臺構建而成的布置,可以更好集中觀眾注意力,獲得比較理想的觀賞效果。傳統意義上的花鼓燈作為一種民間廣場藝術,并沒有固定或者很具體的舞臺,往往是田間地頭即興而舞。然而,根據海外受眾的慣習接受,更適合有固定具體的舞臺。為此,可以在保持花鼓燈自身表演場地特點的前提下,汲取西方舞臺劇、音樂劇、話劇等的成功經驗,選用適當高于觀眾席的平臺,再結合現代舞臺設計技術,讓之成為集古老中華元素與現代高科技元素于一體的展示空間。其次,注意發揮燈光照明這一手段的功用。藝術舞臺上的照明,大致可以分為高光、聚光、散光、柔光、強光、焦點光等。傳統的花鼓燈藝術散播于田頭空地,受之場地、設備所限,并不是很注重燈光效果,從而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藝術效果的最大發揮。在海外傳播推廣中,燈光的助力當可使花鼓燈藝術更加大放異彩。比如,使用焦點光和聚光使觀眾只注視其照射的位置,運用強光讓觀眾感受到高潮到來前的緊張感。再者,花鼓燈海外版本的音樂、音響,可以考慮在延續使用極具東方古老藝術特色的傳統花鼓燈音樂音響前提下,對中外樂器進行創新式的融合,嘗試“東西合璧”。最后,作為“東方芭蕾”,花鼓燈演出者的服飾應是大方、簡約的藝術合成體。面對海外觀眾,花鼓燈藝術表演者的服飾穿配應更多繼承傳統,通過“中國元素”吸引他們的眼球。
根據花鼓燈的藝術特質,娛樂化傾向明顯的花鼓燈表演應當采用以感性媒介為主的方式,注重強調給海外受眾帶來輕松、愉悅的感覺,最終引發文化消費行為。
1.媒介選擇與組合
不同媒介的說服力與可信度不同。眾所周知,韓劇之所以受到熱烈追捧,究其原因是其在前期宣傳層面與各大網絡巨頭合作,吸引了作為主流受眾的網民的關注。鑒于此,花鼓燈在選擇海外目的地媒介過程中,應認真考慮當地媒介的品質與形象,以達到積累品牌傳播資產的效果。在媒介組合方面,建議運用“支撐點”與“再補充”策略。即選擇若干在海外目標區域比較強勢的媒介作為支撐平臺,然后根據這些媒介在目標投放區域的反應情況,分析數據進行預判,繼而決定在哪些地區進行重點投放,最終實現媒介資源配置最優化,為花鼓燈的海外演出等活動奠定堅實基礎。
2.人際傳播
作為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播,人際傳播通常包括面對面的語言交流,以及信函、電話、電子郵件、網絡溝通等。如今,隨著移動終端等新媒體的普及,人際傳播越來越呈現出種類的多樣化、程序的繁雜化及傳播渠道的多元化等特征。對于花鼓燈海外推廣而言,可借助域外現代通訊技術平臺facebook、twitter等,拓展全媒體、全方位的人際傳播渠道,并通過上述個性化媒介的互動與反饋,及時收集和處理各種意見和建議,努力掌握主動權,做好花鼓燈藝術海外傳播的社會輿論引導工作。與此同時,還可借助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手段,建立有效的信息篩選及輿情預警工作,及時發現并解決海外受眾的各種疑惑、不解以及極少數可能不友善的言行,通過與受眾的即時雙向溝通,化解各種可能危害花鼓燈藝術海外傳播言論與行為的發生。
首先,在海外資本的協助下,花鼓燈藝術市場的拓展可從文藝化、大眾化兩個方向同步進行,即在海外劇院、劇場等公開巡演的同時,借力電視、電影、互聯網等挖掘并實現花鼓燈藝術潛在的商業價值。其次,整合海內外相關資源,通過華人聚居地花鼓燈演藝“集聚區”的設立,培育花鼓燈藝術海外傳播的良好生態。再次,創新研發花鼓燈海外推廣的衍生產品,走“協同創新”發展之路,積極策劃實施橫向協同,如“花鼓燈+動漫”——“動漫花鼓燈”,“花鼓燈+休閑體育”——“健身花鼓燈”等,以及與旅游、娛樂、會展等關聯產業的協同(如設立花鼓燈主題公園等),形成海外花鼓燈立體化、全覆蓋的市場運營氛圍。
領軍人物的樹立對于我國傳統藝術的海外傳播極具“吸睛”作用,例如京劇大師梅蘭芳憑借自身強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極大推進了京劇藝術的海外普及傳播。花鼓燈藝術的海外傳播過程可以汲取上述經驗,包裝、樹立好優秀的花鼓燈藝術領軍人物形象。與此同時,要著力在各級花鼓燈表演團體中培養既技藝精湛又通曉海外文化的復合型人才,不斷開拓他們的國際化視野與海外文化傳遞的水平。另外,注重花鼓燈推廣“從娃娃抓起”,如通過基礎教育階段“花鼓燈”特色校本課程、校地合作“花鼓燈研習基地”等,形成花鼓燈文化的日常化接觸,以實現花鼓燈優質基因活體傳承為目標,使這一文化基因充分延續,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
綜上,安徽花鼓燈海外推廣過程面對的將是迥異于國內的海外受眾,這就需要我們在保有“中國元素”的前提下做到“入鄉隨俗”,更加需要一種情感上的共鳴與理解,在保持自身獨特色彩與價值的同時,贏得海外受眾的認同。根據海外傳播目的地具體情況,構建符合當地受眾文化消費習慣的花鼓燈藝術推廣方略,不斷加強中華優秀文化與域外文化的交流與創新,架起中外文化溝通的橋梁,推動更多的中國文化“走出去”,使包括花鼓燈在內的我國非遺在海內外交流傳遞中相互借鑒、融合發展,是花鼓燈藝術研究者、工作者重要而緊迫的命題。
[1]謝克林.從花鼓燈的保護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體系的構建[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4,(4).
[2]我國優秀的民族民間藝術——花鼓燈[EB/OL].http://www.people.com.cn/BIG5/192244/227553/227559/228109/15371227.html,2011-08-09.
[3]花鼓燈[EB/OL].http://www.mzb.com.cn/html/Home/report/113505-1.htm,2010-01-05.
[4]馬曉.新時期花鼓燈藝術的保護與發展[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
[5]曾琪.流行服飾文化傳播中的符號化特征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6]孫萍.構建京劇藝術對外傳播的科學模式[J].藝術評論,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