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崇亮
培養小學生的好習慣,關鍵取決于教育者是否下功夫去引導和培養小學生。只要教師思想重視去抓了,學生才會認真去做。教師更不要因為短期內未見效就放棄努力,只要教師持之以恒,定能見效。當然,在抓教育培養和訓練時,教師的工作要細致而耐心,只有耐心啟發、引導、幫助,才能使學生有信心改正不良習慣,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小學生學習能力行為習慣針對小學生學習語文好習慣的培養,教師要結合小學生具有向師性、模仿性等特點進行培養。教師本人具有學習語文的諸多良好習慣,就能潛移默化地給學生以良好影響。比如說,教師能寫一手漂亮的字,小學生便會由衷地欽佩、傾慕,由此而產生的內驅力,就養成小學生認真寫字的習慣。我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就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問題,談一些認識。
一、培養小學生樂于學習語文的習慣
小學生聰明、好勝、好奇、好問,酷愛刨根問底。這就為習慣的培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與學習方式,會使學生感到乏味、厭倦,老師必須拋棄。尤其是老師的灌輸,搞題海戰術,搞機械重復地抄寫,試卷一張又一張,更會讓使學生漸漸喪失學習興趣。那么,如何培養樂學語文的習慣?
首先,引導和激發興趣。教師應遵循小學生生理心理特點,既要了解他們的共性,又了解其個性差異,從學生實際出發,挖掘其內在興趣。在語文課上,經常采用一些激勵性語言,不斷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如:“你想知道故事內容嗎”“你還有更好的說法嗎”“你想讀一讀嗎”“這個比老師想得還周到呢!誰還有高見?”等等,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不斷學習的樂趣,慢慢形成習慣。
其次,教師要有目的引導和培養學生興趣。有了興趣,才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才能在學習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即主動進行學習。一句話,沒有興趣,學習習慣就無從談起。
二、培養小學生養成自我學習的好習慣
小學生要學好語文,必須勤于實踐,而這里的“實踐”,就是要求學生養成自我學習的好習慣。也就是說,自我學習的習慣是在自學的實踐中養成的。為了使小學生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技能,作為語文教師,應注重以下六種自學習慣的培養。
一是培養小學生預習的習慣。從一年級新生開始,就著手進行預習習慣的培養,教給學生預習符號,提出預習要求,完成預習作業。每當預習一篇課文時,首先讀通課文,并邊讀邊畫出生字和新詞語,看看字形,想想意思,遇到不懂的在課文旁邊打上問號。接著,匯報預習中學會的生字和內容,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二是培養小小學生識字的習慣。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自學字詞的能力,讓學生取得識字的主動權。先讓同學過好漢語拼音關,然后利用筆畫規則、造字特點分析字形、識學生字,最后運用工具書釋義、擴詞,利用“田”字格規范書寫。經過一段時間的預習和獨立學習,學生養成了識字習慣能采用多種方法識字,不僅每篇課文中的生字能全部掌握,而且連課外閱讀中發現的生字也能主動掌握。識字能力提高了,反過來又增添了學習的興趣。
三是培養小學生動口的習慣。在教學中,應注重從低年級開始,處處設置情境,營造氛圍,讓學生有成功感和自豪感,從而激發他們表達和表現的欲望。同時,還要注意學生的差異,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創設不同的活動形式和表達機會,激勵全體學生參與,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成功的表達實踐,獲得成功的愉悅。
四是培養小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這是一種科學的閱讀習慣。一邊動筆一邊看書,可以延長集中精力的時間,同時可以促進思維,增強記憶力。拿到新的教科書,讓學生先看目錄和單元,大致了解全冊有多少篇課文、有幾個練習等。讀過的書留下讀書符號,做到圈圈、點點、寫寫,為做練習和實際應用做準備。遇到書中的難點,學會用工具書,學會請教同學或老師、父母,并把結果記下來,養成勤記、勤讀的好習慣。
五是培養小學生認真書寫的習慣。要想把字寫好,就得全神貫注,凝神靜氣,仔細觀察字的結構,揣摩筆畫的呼應、避讓、穿插,并要腦眼手互應,準確控制運筆的輕重疾徐。這樣久而久之,就能潛移默化地改變一個人的心理素質,養成沉著、鎮靜的習慣。從一年級寫字課入手,將練習字融入日常的作業、日記、習作等書寫活動之中,養成他們“提筆即練字”的良好習慣。
六是培養小學生自我糾錯的習慣。學習如同耕作,不能只講耕耘不講收獲。自查是一種學習效果的反饋,自我糾錯則是一種學習能力的反映。只有及時檢查,才能知道有哪些收獲,問題何在,以便及時改正錯誤。教師教學生做作業時要學會回頭看,發現問題要及時提醒注意,并教給學生一些修改符號,從而養成認真檢查、及時訂正的好習慣。
教學實踐證明,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使學生學得主動活潑,從而為他們將來自己去探索、去創新、去追求打下堅實的人生基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