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香菊
對學生倡導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新教學理念下的學習方式。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推進實施這些新的理念,以便讓它更好地指導教學。近年來,合作性學習指導實踐告訴我們:要提高學生合作性學習的效率,教師必須在幾個關鍵環節下功夫。
小學生合作學習方式方法一、教師必須組織好學生課前的探討環節
在課堂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的情況如何,與他們課前對這些知識的了解的多少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課前的探討合作是課堂更好的探討合作的準備和基礎。這就要求教師應指導學生課前探討合作。課前教師要充分吃透教材,在搞清楚編者意圖,弄清課文內容基礎上,給學生指明合作探討的問題。讓學生根據這些問題和自己的興趣、喜好廣泛地收集資料。這樣學生在收集信息和資料的過程中,就會少走彎路,節省時間,也就能收集到更多的與課文有關的資料。
教師必須組織學生學會整理和篩選資料。這是合作性學習的第一次真正的合作,是課上與全體同學廣泛交流、探討、合作的基礎。所以,教師應重視這次合作。教師要讓學生進行合理分工,各負其責,人人動手、動腦,積極參與,將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分類、整理。比如,語文知識類、歷史事件類、圖片類、數據類等……發現的問題,該怎樣解決?在收集材料時相同的內容應怎樣取舍?應給學生以充分的時間討論,讓他們根據自己的情況而選擇決定,以便在課堂上得以充分的展示。在課堂上展示的過程中,有利于讓學生充分地體驗合作實踐成果的愉悅。也為全體同學提供了知識共享的機會,擴大了學生對有關課文內容的更多知識的了解,對學生的終身發展極為有利。
再者,教師應指導學生合理組建合作小組。為了廣泛的收集信息、資料,又有利于合作討論,最好是農村同一個自然村組成一個合作小組。有的學生家中書籍比較多,家長文化水平比較高,知識面比較廣,學生能收集較多的資料,讓這些資料和家庭經濟條件差,不能收集更多資料的同學共享。還要注意到讓學習成績好與學習成績差一點的同學相結合。小組成員應在5~8人之間為宜,有利于召集討論。總之,這樣的合作學習意在學生能廣泛收集材料,獲取較多的信息,而且為課堂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二、教師要指導好學生課堂合作學習
課堂上的合作學習,是課前學習合作的繼續,但與課前學習合作又有一定的區別,它是在教師具體指導下,針對語文知識和能力訓練方面的合作學習,重點放在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上,同時,也是共同討論,解決學生在課前合作中遇到問題的一個重要環節。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要根據課文內容和學生實際,設計出合作學習的題目,以達到學生的理解和升華。
課堂上教師運用不能脫離文本而訓練應用。科學知識是一個豐富而復雜的體系,學生必須由始而終,必須一步一步來積累。每套教材的文本,它們都是把這些成套的知識體系,由淺入深的展現出來,讓學生從易到難的來學習的,是符合學生們的心理特點和認識規律的,在運用知識的組織和輔導上,我們不能脫離文本,任意擴展和強加。聽、說、讀、寫等都要按照教材的知識體系來訓練。
教師在運用訓練指導上,應遵守一練一得,經常的練習。“拳不離手,曲不離口”,“讀書百遍,其意自見”。用的多,練的勤,做的廣,才能運用自如,熟能生巧,以至巧能出新。
教師運用訓練的目的,就是要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組織學生搞一些活動,如作文比賽、朗讀比賽、科學學科知識比賽、思想品德知識比賽,等等;活動過程放給學生自己操作,自己命題,自己評選,教師可公布表揚,利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實踐興趣。
三、教師要組織輔導好課后的合作實踐
語文和科學學科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實踐。所以加強學生課后合作的輔導是非常重要的。
一是教師要加強學生的語文和科學學科知識積累的輔導。讓合作小組成員都能積累較多素材,養成積極主動動腦的好習慣。教師可引導同學之間開展合作性背誦比賽、記憶比賽,看誰背誦的快、記憶的快,看誰對知識點記憶的快、牢。
二是教師要加強課外閱讀量的輔導。教師要根據語文和其他學科上提供的內容,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年齡選擇一些適合學生能閱讀的名著名篇或者其他典范知識,讓學生去讀、去體會。合作形式上,小組成員之間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或小組之間可以談體會,談認識;也可以舉行故事會比賽;小組成員之間可以比賽,小組與小組之間比賽,甚至可以擴大到班級與班級。
三是教師要加強學生語文知識和其他科學學科知識的運用與創新能力培養的輔導。學生將學到的知識達到運用自如,熟能生巧,不是課堂40分鐘所能解決的問題,所以教師要加強學生知識運用的組織與輔導。
總之,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是當代人才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學生之間的合作,可以取長補短,互通有無,豐富知識,提高能力,而且能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