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娟+畢鳳琴
“互聯網+”時代對傳統高等教育產生了深至骨髓的影響,不斷更新的教育內容、持續變化的教育方式、日益多元的教育評價在促進高等教育發展與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問題,各大高校應該抓牢機遇,應對挑戰,解決問題,讓高等教育借助“互聯網+”的“東風”飛向更高、更遠的未來。
互聯網+教育高等教育機遇挑戰一、前言
“互聯網+”這個聽起來既專業又時髦的詞匯,因為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由總理口中說出,入選了2016年十大新詞和流行語。顯而易見,“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卻又不是直觀的1+1=2的問題,而是追求兩者相互融合、創新發展的行業新形態。“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產生了根本性和顛覆性的沖擊,教育作為最傳統的行業之一,當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其影響。如今,國內各大高校已經開始積極擁抱“互聯網+”,全面推進教育改革。仿佛朝夕之間,優課、慕課、微課、翻轉課堂、平板學習、創新教育等借助于互聯網的新興教育模式乍然驚現。無論愿意與否、接受與否,“互聯網+教育”的嶄新時代已經到來。
由于“互聯網+教育”的跨界融合,環境、課程、教學、學習、評價、管理、教師發展、學校組織等教育主流業務都產生了系統性的變革。然而唯物辯證法認為新興事物的出現和發展往往具有兩面性,福禍必定是相依相存的。
二、“互聯網+”給高等教育帶來的紅利
1.“互聯網+”讓高等教育從固定走向自由。在“互聯網+”的開放背景下,優質的教育資源得以充溢和豐富,全球性知識體系正在迅速形成。而大學生相對于中小學生,擁有更多的自由時間和活動空間,這種靈活而充盈的學習資源恰好為他們提供了自由學習的途徑,使得學生能夠擺脫固定學習時間和地點、規范化學習內容的束縛,可以隨時、隨地獲取他們想要的學習資源。
2.“互聯網+教育”成功沖破師生間涇渭分明的界限。傳統教育中,教師的課堂權威性不可撼動,因為教師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教師授課能力的高低、掌握知識量的大小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我講即我考”的模式嚴重束縛了學生獲取知識的廣度。而在“足不出戶遍知天下事”的“互聯網+”時代,學生攝取知識的途徑不再單一,教師終于可以走下“圣臺”,通過信息化管理來分析學情、制訂個性化方案、把握信息技術與課堂的契合點,以更平和的心態、平等的姿態成為學生學習的伙伴和引導者。
3.“互聯網+教育”使“個性化”教育成為現實。幾乎每個教師踏上講臺時都意識到了學生的獨特性,都夢想過對學生因材施教和個性化教育,但在經歷了傳統教育模式下45分鐘課堂的大班化教學、繁重的教學任務和規模化教學需求等現實困難后,很多教師只能默默地將夢想暫時擱置,隨之,“無棱無角”的共性學生一不斷涌現。然而,迅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為教育改革提供了支撐,推進了教育體制和機制的變革,使得教育“個性化”不再僅僅是夢想。學生能夠選擇最具個性的學習方法,取得自我追求的成功,成長為適應社會發展的新時代個性化人才。互聯網輔助下的高等教育真正實現了“因材施教”。
三、“互聯網+”給高等教育帶來的弊端
1.教育生態的過度開放使得“育人”功能被弱化。不同于教學和教書,教育是一種影響,一種對學生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及自身的積極影響,需要教師面對面的言傳身教。首先,傳道即教育。其次,才是授業和解惑即教學,所以育為先,教為后。傳統教育中,教師采用的面對面教學方式,不僅是把專業知識傳授給學生,還可以對學生進行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和培養,師生之間也會有更多的良性互動,使學生能全方面的發展,成長為社會需要的身心健康的人才。然而,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師生之間通常是利用互聯網進行知識或信息層面的溝通,所以在互聯網時代的教育中,突出了教學,而弱化了育人功能。
2.碎片化學習降低了學習深度和系統性。“互聯網+教育”顛覆了傳統教育的“固定模式”——即由固定教師在固定地點、固定時間內完成固定的學習內容,學生借助互聯網可以隨時、隨地學習自己喜好的知識,便利學習的同時也拓寬了學習的廣度。然而,正是由于這種學習時間地點的自由選擇性,學生會利用課間休息、等車、睡前甚至如廁這樣的零碎時間來學習知識,學習時間碎片化會使很多學生產生消極怠工的思想,不會預留出固定時間用于學習,必須完成知識的學習時,多數學生會臨時抱佛腳,盲目的去接收知識而做不到邊學邊想,完全忽略了深入思考才是學習的有效途徑。而學習時間的零碎化又直接導致了學習內容的嚴重碎片化,學生感覺自己充分利用了碎片時間,學習到了更多的知識,然而這些知識點間的關聯卻難以建立,猶如EXCEL圖表中的散點圖,連不成有意義的知識網絡,形成不了知識體系。
3.海量的互聯網信息和知識,嚴重挑戰學生的學習能力。傳統教育中,教師會按照經驗為學生選擇適宜的學習內容,知識量相對固定,難度不高,所以傳統教育下的學生會圍繞這些被篩選好的知識進行深入學習和思考。而借助于互聯網的教育領域融合了各行各業的知識,拓展了知識廣度,提升了更新速度,加強了復雜程度,擴充了信息含量,但是學習資源雖然新鮮豐富卻又良莠不齊。長期受傳統教育模式熏陶的學生們,不可避免地對海量知識產生迷茫感,學習能力的差異性也會使更多學生付出了時間和精力,卻學不到有用的知識。所以,如何讓能力各異的學生們在“大海”中撈到自己想要的“針”成為了“互聯網+教育”不得不面對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正確應對“互聯網+教育”帶來的利與弊
“互聯網+教育”可以把乏味、抽象的專業知識變得生動、具體;能夠使學生擺脫時間、空間的約束自主學習;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融合和教育質量的改良;有助于教師創新教育方式,實行因材施教,培養個性化人才等。毋庸置疑,“互聯網+”給高等教育的發展帶來了無限機遇。
然而,在肯定“互聯網+教育”積極意義的同時,更需要清晰地意識到其存在的兩面性。客觀剖析“互聯網+教育”存在的弊端,勿要盲目地、毫無選擇意識地全面推行“互聯網+教育”。以專業教育為核心,互聯網作為輔助工具,在適當專業采取正確的推行措施,將高等教育推廣延伸,增加其在師生中的影響力。總而言之,面對“互聯網+”的沖擊,高等教育不能一味地服從恪守、聽之任之,而應該從教育變革的真正需求出發,迎利解弊,實現互聯網與高等教育的完美融合。
五、結論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輔助下的全新教育時代,各大高校需要保持一份冷靜,在全面推行“互聯網+教育”之前我們更需要“瞻前顧后”,既要將傳統教育的“好東西”沿襲下去,又要利用互聯網彌補傳統教育的不足。不要錯過有利機遇,也要直面推行“互聯網+教育”可能存在的問題,采用合理措施避免問題帶來的不良影響,使其成為教育改革前行的動力,確保互聯網真正服務于教育、推動教育,創造出一個標新立異、良性循環的綠色教育生態。
參考文獻:
[1]王清江,王悅.“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職教育教學模式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6,(10):137-138.
[2]史穎.互聯網發展的利與弊[J].中國校外教育,2015,(07):149.
[3]余勝泉,王阿習.“互聯網+教育”的變革路徑[J].中國電化教育,2016,(357):1-8.
[4]國務院.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J].中國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5,(20):11-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