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欣
東北大秧歌舞蹈風格火爆、熱烈,集中體現了東北人民熱情豪爽的地域特色性格,這種性格的體現,不單單是少男少女們放浪形骸的調情逗趣,更是老頭老太太足之蹈之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少男少女,上裝下裝,老頭老太,老生老蒯,這就構成了東北秧歌中經常提及到的“四梁四柱”,其中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最可體現東北勞動婦女質樸、風趣、熱情的當數老蒯這一人物個性角色。
老蒯丑中見美舞蹈風格東北秧歌一、東北秧歌角色老蒯的歷史溯源
東北秧歌最早發源于遼南地區的高蹺秧歌舞蹈,最早的高蹺秧歌舞蹈吸收借鑒了山西喇叭調、民歌、雜技、武術、戲曲等其他姊妹藝術,以歌舞小戲的形式出現,也就是踩著高蹺唱喇叭戲,以邊唱邊舞來表現一定的故事情節和塑造人物形象,如當時把山西喇叭戲中的一些劇目《馮奎賣妻》《趙匡胤打棗》《洪月娥做夢》等搬上了高蹺。遼南地區的高蹺秧歌又可以根據區域范圍和風格特點的不同劃分為海城高蹺、上口子高蹺、蓋縣高蹺,等等,整個遼南地區的高蹺秧歌就發端于海城,關于其最早的文獻記錄可追溯到清光緒年間當地的《海城縣志》:“清康熙十二年,牛莊古鎮三義廟就有高蹺、旱船沿街跳舞表演”,既然是秧歌戲就要扮演不同的角色,人物角色多復雜終歸是男女老少,再加之在高蹺上唱喇叭戲時不便于隨時改動臉譜、頭面和裝束,這種形式也就隨著漢族秧歌戲曲固有的程式和漢民族長于歸納總結的民族基因而慢慢的固定下來,也就有了我們今天所說高蹺秧歌中不可缺少的“四梁四柱”,即頭蹺、二蹺、上裝、下裝、老生和老蒯。老蒯在“四梁四柱”中是與老生相對應的專指年齡較大的東北婦女,最早老蒯這一角色是由男藝人反串扮演,這對老蒯風格的形成也起到了一定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高蹺秧歌逐漸從它原有的局限和束縛中擺脫出來,在表現形式上保留了最直觀最有視覺沖擊最能體現東北人民特質的舞蹈,同時也擺脫了高蹺的束縛,解放了雙腳回歸到地面,成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東北秧歌,而上裝、下裝、老生和老蒯作為“四梁四柱“的核心也被保留了下來,老蒯作為東北秧歌角色中重要的一環,以它幽默、滑稽、質樸的風格被觀眾所熟知和喜歡。
二、老蒯角色的風格特點
1.東北秧歌的風格特點:“穩、浪、哏、俏”
“浪”是最能體現東北人熱情豪放潑辣的個性品格特色,也就是舞蹈中的大美大浪,浪不僅僅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狀態,更強調的是那種舞蹈時開心的程度。“哏”更像是在動作和節奏上的抻,是動作在過渡連接時的勁頭。“俏”當然就是俏皮活潑明快,哪怕是一個瞬間的停頓還是一個抖肩這都是“俏”,“俏”主要表現在舞蹈節奏的變化之中,通過動作的大小、快慢、強弱、緩急、收放、動靜、輕重的對比構成舞蹈動作的俏勁兒,表現出潑辣明快俏皮可愛的藝術特色,人們常常會把“浪”和“俏”看作是對立的,認為“浪”一定是幅度大的動作,“俏”一定是幅度小的動作,“穩、浪、哏、俏”這四個風格不能簡單從動作風格上去理解,那樣會把他們割裂開來,我們更要看到的是在獨具風格的背后東北人的精神面貌和東北秧歌所應該有的情緒和狀態,“穩中浪、浪中哏、哏中俏”把這樣的內心情感融進肢體當中,才算是真正理解了東北秧歌,而這四大風格就是東北秧歌的共性,也是東北秧歌風格的總基調。
2.“扭、浪、逗、相”高蹺秧歌的風格基調
高蹺一扭一身汗,一個扭字道出了高蹺秧歌的不二法門,不是跳不是舞而是扭,扭是高蹺秧歌的基本特征,以交替花,胸前花為基本扭法,將挽花、片花、繞花、掏花、纏花、打花等腕部動作和前踢步、后踢步、旁踢步、丁字步、十字步等動作,交替的運用在高蹺秧歌的扭動當中,腳踩高蹺不會像在地面一樣雙腳穩穩地不動,這時腳下就要時刻動起來,但由于腳下高蹺的束縛很難如履平地,只有腰以上可以靈活自如的扭動,所以我們常說“扭在腰上,踩在板上”,在刻畫人物性格的同時還要體現動律美。“浪”是高蹺秧歌藝術美的代稱,老蒯的“浪”是潑中見浪,這是老蒯行當表演的尺子。“逗”可以理解為動詞,如老蒯和下裝之間、老蒯和上裝之間、上裝和下裝之間互相的調情逗趣或者是眉宇間情感動作的交流和心有靈犀的默契。也可以理解為形容詞,就是使人感到逗趣的舞蹈動作、表情、神態、情節等。“相”是借鑒了戲曲中的亮相,我們稱之為叫鼓亮相,就是在一段比較完整的舞段結尾有一個比較干凈利落的亮相。“相”是一個整體,它是肢體造型和面部神態的瞬間定格,老蒯的風格在這四個特點上相較之下更加夸張,尤其是“逗”和“相”,更加的滑稽、幽默、風趣,逗的更有意思,讓人覺得更逗。“相”也不是簡單的漫無目的的出洋相,而是在人物性格中滑稽的造型亮相。老蒯這個人物角色脫胎于高蹺秧歌,所以“扭、浪、逗、相”更像是它從娘胎里帶出來的品格。
3.“寓丑于美,丑中見美”是老蒯獨特的風格特點
如果說“穩、浪、哏、俏”是東北秧歌的共性,“扭、浪、逗、相”是高蹺秧歌的基調,那么丑和美的對比才是老蒯別具一格的風格特點,也是老蒯這個人物角色不同于其他“四梁四柱”的特質。提起老蒯大家的頭腦中便會浮現出一個老太太畫著大紅嘴唇,臉上涂著大紅臉蛋還有一顆黑痣,頭帶發箍,嘴刁煙袋的畫面,首先它是女性人物,自然區別于下裝和老生,一些動作、手勢和上裝一樣,如蘭花指、甩腕、撣腕等。一些“丑”的動作融入在大美大浪之中,而正是這種“丑”這種幽默、滑稽才成為了老蒯舞蹈動作獨特的風格特點,“丑”的讓人看著舒服,“丑”讓人覺得有趣,正是這種在舞蹈動作、表情上丑和美的反差和對比才“丑”出了另一番美。如我們東北秧歌中常見的擺身,上裝的擺身要求體態前傾、含鄂、上拔,手臂略夾,擺動時膝蓋放松呈三道彎,我們可以說這是美,而老蒯的擺身則明顯要夸張得多,向上拔的氣韻幾乎看不到,因為人物形象需要,體態多為向下的塌腰,左右的律動幅度更大,手臂端起,胳膊肘外開,雙膝外開,擺動時小彎兒很少,基本都是大開大合直來直去,雖潑中見浪,但和上裝相比多了些沉、拙的男兒氣,正是這種沉和拙將老蒯這個人物角色的年齡范圍和動作風格同上裝區分開來,這種拙的幽默、拙的風趣不是丑,反而成為了老蒯動作的典型特點。共性和個性共同構成了東北秧歌人物角色老蒯的風格特點。二者并不是孤立開來的,共性寓于個性之中,“穩、浪、哏、俏”是東北秧歌的風格特點,丑和美的對比關系又構成了其獨特的韻味兒,正因如此老蒯這一角色才會在東北秧歌眾多人物角色中被觀眾所喜愛和熟知。
三、學習“老蒯”風格特色的現實意義
當今舞蹈發展迅猛,觀眾對于東北秧歌的審美需求提高,作為舞蹈工作者,需要不斷開拓視角、大膽創新,積累東北秧歌中更多素材特色人物和動作,豐富東北秧歌的教學以及創編出更多舞臺實踐表演劇目。吸收老蒯人物作為東北秧歌課堂教學,從表演訓練意義上講,會有效于提高學生的表演表現力,并提高學生身體上的對東北秧歌風格特色的靈活運用及掌握,學以致用,一通百通,通過學習老蒯人物風格特色,扎實了東北秧歌的舞蹈功底,表演起來更能駕輕就熟游刃有余,老蒯教學的功能性、訓練性、實用性明確有效,使東北秧歌的教學更加完整和統一。借鑒老蒯素材創作舞臺實踐作品,不僅能體現出人物性格的特點,還能引起觀眾的共鳴達到應有的功能和藝術效果。
老蒯人物特色表演,作為東北秧歌中必不可少的角色扮演,在歷史發展中自身不斷的成長,以特有的藝術魅力被人們傳承和演繹,通過學習和研究老蒯人物風格特色,開拓了視野,積累了素材,更加準確地把握東北秧歌的整體風格特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