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慧生等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7.30.65
摘要 目的:探討針灸輔助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ACE)對原發性肝癌中醫證候、生活質量和細胞免疫的影響。方法:收治原發性肝癌患者7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用TACE及術后常規西藥對癥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dab用針灸輔助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術后第1天T淋巴細胞亞群、NK細胞及術后第5天NK細胞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KPS評分改善情況和中醫臨床癥候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針灸輔助TACE能有效提高原發性肝癌患者的細胞免疫功能及臨床療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 原發性肝癌;針灸療法;肝動脈栓塞;生活質量;細胞免疫
原發性肝癌是眾所周知的惡性腫瘤之一,臨床上常首選用TACE作為治療方法。但通過導管經血管途徑選擇性地對腫瘤的供血動脈進行栓塞或灌注化療藥物治療后,患者往往會產生乏力、發熱、惡心、嘔吐等癥狀。目前,國內對相關術后細胞免疫功能影響的報道較少,為此筆者結合理論與實際,對針灸輔助肝動脈化療栓塞術對原發性肝癌中醫證候、生活質量和細胞免疫的影響展開研究,為臨床提供重要依據,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5年4月-2016年8月收治原發性肝癌患者76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別設為觀察組38例與對照組38例。觀察組男22例,女16例;年齡45~81歲,平均(65.43±7.86)歲;病程6~12年,平均(9.53±2.46)年;初治21例,復治17例。對照組男21例,女17例;年齡44~79歲,平均(65.57±7.91)歲;病程5~13年,平均(9.47±2.38)年;初治22例,復治16例。兩組上述一般資料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并批準執行。
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符合原發性肝癌的臨床診斷及分期標準;②患者均適宜行TACE且未使用過生物制劑;③患者均未進行其他輔助治療;④患者均無精神及語言、交流障礙;⑤均獲得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有未按要求服用規定藥物而影響療效判斷者;②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③患者有其他嚴重并發病癥;④同一時間段患者已參加其他相關研究調查;⑤患者有癲癇史。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首先進行導管動脈化療栓塞。對照組采用化療藥物氟脲苷1000mg、表柔比星40mg及注射用羥喜樹堿20mg,運用SeIdinger法經皮股動脈穿刺,將導管置入腹腔干及腸系膜上動脈并造影,觀察腫瘤供血狀況,將導管置入至腫瘤供血動脈并灌注化療藥物,然后注射栓塞劑,超液碘化油10~20 mL加適當化療藥物混懸而成,并注入明膠海綿栓塞腫瘤供血動脈。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針灸輔助治療。具體內容如下:①針刺穴位:主穴為百會、雙側胃區(頭部皮針)、內關、三陰交,配穴為肝俞、腎俞、命門及阿是穴;②針刺方法:可將選擇的穴位針刺入皮膚,患者有脹麻感即為得氣,最后將所有刺入的針輪流捻轉3次即可退針。每日或隔日1次,15次為1個療程,再休息3~5 d,進行下1個療程。
判斷指標:根據免疫學研究,術前1 d及術后第1、5天分別抽取外周靜脈血3 mL(肝素抗凝管),檢測T淋巴細胞亞群(CD3+、CD4+、CD8+、CD4+/CD8+)、NKT細胞及NK細胞的百分比,采用型號為EPICSALTRATM,出產于美國貝克曼庫爾特有限公司的流式細胞儀進行檢測。參考臨床中醫證候療效標準進行癥狀評分,觀察癥狀有潮熱、盜汗、口干、乏力、納呆、腹脹、舌質、舌苔和脈象,按病情輕重,無(0分)、輕(1分)、中(2分)和重(3分)。①顯效:治療后臨床證候總積分值比治療前下降>2/3;②有效:臨床證候總積分值比治療前下降1/3~2/3;③無效:臨床證候總積分值比治療前下降<1,3。生活質量判斷標準按照世界衛生組織制定Karnofsky體力情況積分標準。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8.0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術中和術后情況對比:兩組治療前KP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均有改善,且觀察組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術前1 d免疫細胞變化情況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術前1 dT淋巴細胞亞群(CD3+、CD4+、CD8+、CD4+/CD8+)、NKT細胞及NK細胞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兩組患者術后第1、3、5天免疫細胞變化情況對比:在術后第1、5天,觀察組患者T淋巴細胞亞群(CD3+、CD4+、CD8+、CD4+/CD8+)、NK細胞同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且觀察組術后第5天T淋巴細胞亞群及NK細胞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兩組中醫臨床證候療效對比:觀察組顯效29例,有效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4.74%;對照組顯效17例,有效10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71.05%。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討論
中醫學認為中醫治病不僅是對證治療,也是整體調整。針刺可疏通經脈及絡脈、促進氣血運行,使機體陰陽平衡,從而消除疾病。而患者經TACE后產生乏力、發熱、惡心、嘔吐等癥狀,但經過針刺結合中藥治療原發性肝癌的機制可改變或重整癌細胞基因的排列,逆轉癌細胞,甚至消散癌瘤。針刺結合中藥治療原發性肝癌,扶正與祛邪是其最基本的治療原則,單一的扶正(補法)或祛邪(瀉法)是不當的,必須衡量補瀉,運用精心設計的技巧,再細致地辨證論治。中醫突出疏肝、理氣、解郁的原則,故不能忽視中醫針刺的治療效果。
有學者研究認為,T淋巴細胞亞群屬于人體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腫瘤患者的免疫力低下多表現為CD4+T細胞減少、CD8+T細胞增加、CD4+/CD8+比值(表示機體的免疫狀態)下降;NKT細胞屬于另外一類T細胞,在機體內中重要的抗感染及抗腫瘤免疫等方面的作用,NK細胞屬于機體重要的非特異免疫細胞。結合本研究結果,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術前1天T淋巴細胞亞群(CD3+、CD4+、CD8+、CD4+/CD8+)、NK T細胞及NK細胞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術后第1天后T淋巴細胞亞群(CD3+、CD4+、CD8+、CD4+/CD8+)、NK細胞及術后第5天NK細胞與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治療前KP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患者均有改善,且觀察組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觀察組中醫臨床證候總有效率(94.74%)明顯高于對照組(71.05%)(P<0.05),同上述觀點一致。證實了中醫針灸聯合TACE可有效提高患者機體的免疫功能,并改善其生活質量,促進患者恢復。筆者結合理論與實踐,建議針刺結合中藥治療原發性肝癌必須采用遠處取穴,切記取穴要遠離癌瘤中央或擴散部位。因為人體惡性腫瘤周圍存在有抗癌免疫能力的各種免疫細胞和抗體,可限制腫瘤生長。在癌瘤局部針刺,會破壞包圍圈,引致癌瘤擴散。臨床實踐又告知我們,恰當的針刺可改善患者癥狀、增強體質,甚至有抑制癌瘤生長的跡象。在腫瘤周圍針刺會嚴重影響患者機體免疫機制,降低患者的免疫力,導致術后并發癥的產生。
綜上所述,針灸輔助TACE能有效提高原發性肝癌患者的細胞免疫功能及臨床療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