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世明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以下簡稱思政)教育環境對學生的思想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尤其精神層面的建設,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起著關鍵的作用。文章從高校思政教育的價值角度出發,探討如何構建有效的高校思政精神環境。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環境;制度環境
一、高校思政教育環境建設的重要價值
精神環境有別于物質環境,精神環境是無形的存在著,是精神層面的軟環境,圍繞在學生的生活周圍,對學生的思想品德產生一定的影響,思政教育精神環境的滲透性主要是與傳統的灌輸和強化相比較而言的,是指思政教育借助一定的環境和形式使思政教育的內容向多元化的主體和渠道傳播,使參與者無意識中受到良好的教育。思政教育精神環境對人的影響就像水一樣,一點一滴地滲透進人們的思想中,從而使參與者樹立正確的“三觀”。
二、加強思政教育精神環境的建設
1.加強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認同是一個漸次內化的過程。教育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認同的必經之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主體的立場和態度、知識結構、認同興趣、認同過程存在什么問題和困難,這些都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育主體強化教育接受者的主體意識,樹立人本觀念,關注個體差異,尤其要尊重個體人格和心理差異,實施個性化教育,做到因人施教,主動關心認同主體的思想狀況,從認同主體的立場和訴求出發。
2.構建良好的精神環境
馬克思認為:“人創造環境,環境也在影響人。”人是社會人,從出生到生命的終點,都處于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其各種活動都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孟母三遷”說明了優良的社會精神環境能使置身其中的社會成員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良好的精神環境就像是一鳴警鐘,時刻提醒著人們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促進社會成員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思政教育工作者要重視思政教育精神環境對人的促進作用,建立一個積極向上的客觀精神環境。既要重視已有的精神環境的建設,又要有目的、有計劃的挖掘潛在的精神環境,為社會成員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社會生活環境。
3.完善制度環境建設,構建良好的思政教育環境
第一,加強民主制度的建設,思想工作涉及的是廣大學生,因此,任何事情都需要全體學生的共同參與,包括高校中經常舉行的優秀班干部、優秀團員、優秀社會工作者等評選都需要民主推選,從學生時代開始就給學生內心深處營造一種公平公正對待周圍事物的印象,端正思想態度。第二,加強管理制度建設,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性格,需要有一種制度約束的底線,任何人都不能觸犯的思想道德底線,這樣才能為群體思政教育工作開展奠定基礎,為形成良好學習和生活環境提供制度保障。
4.引導社會成員重視思想道德的建設
加強客觀精神環境建設已經為思政教育營造了一個積極向上的社會環境。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可以使生活在其中的社會成員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社會交往可以促進社會成員的思想、觀點和意志發生碰撞,在交往的過程中人們會自覺踐行社會精神因素,從而影響其他的社會成員,使思想品德在交往中形成。雖然人們在交往過程中會受到其他成員的影響。但由精神因素所產生思想、道德、認知的過程并最終內化,并通過實踐活動外化的過程僅由思政教育精神環境是不能發揮出來的,必須引導社會成員重視自己的思想道德建設。社會成員要積極構建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質,并對精神環境滲透出來的信息進行接受、擇取、整合,達到自覺地踐行。精神環境所滲透出來的思政教育將成為個人的思想品質和價值觀,從而形成凝聚力并不斷促進其自身的全面發展。
總之,在新時期,思政教育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社會主義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就要重視思政教育環境的建設,特別是精神環境的建設。思政教育精神環境作為一種軟環境,不僅對人的思想道德具有促進作用,而且有利于平衡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優化思政教育的外部環境,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范舒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推動作用[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7).
[2]陳彩健.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信度危機成因探析[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