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 要:實施素質教育是在教育思想、教育內容與教育方法領域內發生的一場深刻的變革,是關系民族發展的大問題。提高教師素質,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以轉變教育觀念為先導,才能更好地在工作中加以落實。要想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樹立符合時代要求的新教育觀念。
關鍵詞:素質教育;教師;教育觀念
一、轉變教育觀念,提高認識
目前,教育主管部門先是抓好教師進行素質教育培訓,使廣大教師通過培訓轉變教育觀念,明確認識從“應試教育”轉向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當前我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方向。同時理順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認清普及義務教育、提高義務教育階段小學生的入學率,鞏固率、完成率和合格率仍是學校和教師的艱巨任務。教師通過考試可以了解自己教的情況和學生學的情況,也是檢查學校教學效果的一種方法,從而作為教學改革的一種依據。但是教師要認識到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區別和聯系,加深對素質教育內涵的理解,要面向全體學生,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而不是讓學生被動地、機械地接受知識。教師是素質教育的組織者、實踐者,所以提高素質教育必須轉變教師的觀念,提高教師的認識,才能適應當前教育改革的需要。
二、改變教師教學方法
教師要想提高對素質教育的認識,就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方法去組織實施素質教育。目前課程教改內容增多,教材靈活,對學生來說,還是偏深、偏難,所以想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目標就難以實現,最終素質教育還是不能落到實處。要想搞好素質教育必須改革課程、教材,教師還要根據課程、教材改變教學方法,達到提高素質教育質量的目的。
三、改變教育評價,減輕教師壓力
目前,學校的應試教育有所改變,把以前的統考“分數”和“升學率”作為評價教師和學校的業績,改為了抽考部分學科,來考查學校和教師的工作。隨著縣城的學生越來越多,教師的工作量也越來越大,負擔就越來越重。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徹底扭轉應試教育的傾向,必須徹底改革教育評價制度。素質教育的評價制度科學完善后,教師不再被“應試教育”所束縛,思想上的壓力減輕了,也就不會向學生施加壓力,增加課業負擔,更不存在為追求“分數”和“升學率”而排斥后進生,把后進生拒之門外的現象也會隨之消失。
四、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除了全體教師的努力,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需要家庭與社會的共同努力,形成一個學校、家庭與社會對素質教育達成共識的大環境,素質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第一,讓全社會都來關心素質教育,通過各種媒體來做大量的關于素質教育的宣傳工作。第二,學校教師要向學生家長做深入細致的素質教育的宣傳工作。讓學生家長也轉變自身的教育觀念 ,認識應試教育的危害,懂得素質教育能夠使孩子全面發展,培養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精神,從而促進孩子生動活潑地全面成長。因此,學校、家庭與社會必須共同努力,密切配合,為實施素質教育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五、教師必須拓寬知識結構
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站在對黨和國家前途負責的高度,認識到自身工作的光榮性和神圣性。21世紀的青少年學生思想活躍,他們對知識具有多元化的需求,對新生事物更是具有很強的認知性。教育工作者既是良師又是益友,教師要善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要善于抓住難得的機遇,鼓勵學生立志、創新、發明。同時,國家實施素質教育,給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個能更好展示和發展自己的機遇。
總之,實施素質教育是在普及義務教育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化,衡量其是否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重要標志是培養的學生對學科知識是否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從知識、技能、態度、心理等方面都反映出較高的整體素質,那么說明學生的交際能力和表達能力得到了全面培養。素質教育就一定能取得豐碩的成果。
參考文獻:
[1]丁曉玲.家庭、社會、學校齊抓共管 共同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J].寧夏教育,2005(11).
[2]郭曉明.從核心素養到課程的模式探討——基于整體支配與部分滲透模式的比較[J].中國教育學刊,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