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峰云
摘 要:使高中歷史課堂生動起來,增加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的作用是重要的。新課程認為,在教學上教師起的是主導作用,學生是主體。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我們在教學上嘗試了很多新的教學方法,有效果好的,也有效果不盡如人意的。文章作者通過案例講述了自身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案例;教學方法
新接手的高一(3)班是個非常活躍的班級,說起來入學成績還不錯,屬于年級的培優班層次。帶著這樣的印象,我對這個班級充滿了信心。開學第一節課,我象征性地想測試一下學生的歷史基礎知識,就問了幾個常識性的歷史問題。譬如,鴉片戰爭爆發的時間、中英《南京條約》的內容等。班上能完整地回答出來的學生并不多,我很驚訝,按理說這不應該啊,這應該是歷史常識啊。我又問學生對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有什么感想,連續提問了幾個學生,有說不知道的,也有說不上幾個字的。聽完學生的回答,我感到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認識和方法存在很大的問題。
所以我認為開學初幾節課有必要對學生講一些歷史學習的方法,并且充分發揮他們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從學生反映的歷史知識難記、枯燥的問題出發,我教了他們一些記憶歷史知識的方法。我把中國近代史的一些不平等條約向學生講了一遍,我講《南京條約》的內容時,在黑板上板書:割地、賠款、五口通商、協定關稅。講《天津條約》時,板書:“公開行賄”(每個字代表一項條約,比如“公”字指外國公使可以進駐北京,“開”字指增開十處通商口岸,“行”指允許外國軍艦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賄”字指賠款)。講《北京條約》時,板書“天經地義”(“天”字指承認《天津條約》繼續有效,“經”字諧音“津”指增開天津為商埠,“地”字指割地,“義”諧音“議”指商議賠款)。講《馬關條約》時,板書:遼臺澎二億兩,沙重蘇杭開工廠,遼字指中國割遼東半島給日本,臺字指中國割臺灣全島給日本,澎字指中國割澎湖列島給日本,二億兩指賠償日本軍費二億兩,沙重蘇杭四字指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開工廠三字指允許日本人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當我把這些記憶條約的口訣給學生講解了含義之后,大家都覺得這樣很容易記住,學習積極性一下子來了,第二節課叫學生默寫條約的內容,學生都爭先恐后地上來寫,學習的積極性一下子被激發出來了,原來叫學生上講臺演板,沒有人愿意上來,現在要上來演板的學生人又太多,為了公平起見,同時也為了增加學習的樂趣,我叫歷史課代表翻書頁,如翻到45頁,就叫4組5號上來默寫,學生在歡樂中學到了知識,大家都不覺得歷史知識難記了,為了檢查學生用形象思維、諧音記住歷史知識的能力,我特意寫了馬克思的生卒年代(1818年—1883年)叫學生說一下記憶的技巧,大家都說了很多形象順口的記憶口訣,最有代表性的是有個學生這樣寫:“一爬一爬就爬上了山”,意思指(1818—1883),他還特別強調了一句話“記住它只需一秒鐘,忘記它卻需要一輩子”。大家在愉快中把知識點記得更牢了,然后我把這些條約放在一起講,向學生講述了近代中國是怎樣通過簽訂這些不平等條約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及時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
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在課堂的主體性,把課本知識形象化,生動地再現歷史上著名故事的情節,我選了一些具有愛國意義的歷史片段叫學生表演,如甲午中日戰爭鄧世昌在彈藥用盡、船身傾斜的情況下駕駛致遠號猛沖準備撞毀日艦吉野號的英雄場面,讓一個學生表演鄧世昌,一個學生表演開船的清兵,一個學生表演日艦吉野號的軍官,表演時只見“鄧世昌”猛地把開船的士兵推開,把長辮往脖子上一甩,親自開船準備猛撞敵艦吉野號,日艦“軍官”急忙轉方向躲避,同時向致遠號發射魚雷,第一顆魚雷被鄧世昌躲開了,接著日艦“軍官”又發了第二顆魚雷,結果致遠號被擊沉,“鄧世昌”落水,但他拒絕接“水兵”拋來的救生圈,“愛犬”叼著他的身帶不讓他下沉,他抱著他的“愛犬”與它同沉入黃海海底,然后“光緒帝”寫詩贊頌:“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所有這些動作都由學生根據故事情節扮演得惟妙惟肖,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進一步增強了歷史課堂的教學效果。
新課程改革已經深入人心,教無定法,學無定法,但只要我們在教學上不停地探索,我想我們的課堂教學一定會更加生動起來!
參考文獻:
[1]杜秀玲.讓歷史課堂教學生動起來[J].甘肅教育,2011(3):50.
[2]葛磊磊.生動教學,讓歷史課堂躍動鮮活[J].新課程導學,2017(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