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雄
摘 要:面對擇校熱,家長和教師表現得最為焦慮。文章著重從主觀方面初步探究焦慮的原因,主要是考慮得過于現實,想收立竿見影之效,過少考慮了孩子——這個客觀存在,因而做出了一系列貌似關心實則違背規律的事情。
關鍵詞:教育;焦慮;反思
誰在焦慮?家長和教師。前者主動的人數多,后者被動的人數多。
社會競爭與壓力使得基礎教育越來越受重視。快速的閱讀能力、良好的數學水平和扎實的英文基礎,都是孩子未來上好初中、好高中甚至好大學的重要籌碼。而孩子是家庭矚目的焦點。目前一家6個大人都希望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所有的家庭成員的關注點都集中在孩子身上;在工作場合,有孩子的家長幾乎不比別的,就比孩子,誰的孩子成績好,誰的孩子獲獎了,都會是炫耀的資本;再加上孩子在校面臨的壓力與傷害。在學校里,成績不好的話老師會批評,有時候還會被罰抄寫或者罰站。很多小伙伴會因為成績不好,就失去了伙伴。對于低齡組的孩子,學校里面因為成績而引發的一些對孩子個性上的打擊和傷害,也給家長帶來很大壓力,也是家長急于想辦法的原因。最后,家庭教育方法單一。多數家長都是沒有育兒經驗的,但家庭教育實際是門藝術,大部分家長只從自己父輩承襲了一些管理孩子的方法,但是并不一定適用于現在的孩子。
為什么焦慮?主要還是主觀因素,大體可以歸納為家長們太多的期待心理、攀比心理在作怪,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由于物質水平的不斷提高,“不差錢”情況越來越普遍,于是家長就在擇校上較勁,致使名校、城鎮學校擁擠不堪,大班額居高不下,薄弱學校、鄉村學校冷冷清清,有的村小學直接關了門,城市里更是由擇校催生出學區房和數不清的培訓機構。
焦慮是一種關注,也是一種情緒,更是一種商業化思想,直接逼迫教育產業化、商品化,把學校變成訓練營,少數教師異化成訓練師,學生變成標準件,教育從而異化為訓練。
家長是什么?家長是社會。社會浮躁了,校園能安靜嗎?校長要有定力,不要跟著家長的胃口辦學。理性思考一下,家長的需求其實是快餐式的,而教育是深層次的百年大計,兩者不在一個層次上。家長心目中的學校不是實際中的學校。馬克思明確指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
家長的焦慮具有普遍性,但不一定具有深刻性,更多的是反映一種公眾情緒,而這種情緒可能就是教師焦慮的助推者,教育質量的高低絕不是焦慮決定的,真理常常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家長的焦慮來源于自我的不良動機。請家長反思一下幾個問題:自己是否有為了面子、為了虛榮心而迫使孩子達到某些標準?自己是否將自己的理想強加于孩子身上?自己是否希望控制孩子的全部以滿足自己的控制感,進而獲得安全感?這種焦慮會“傳染”孩子,影響孩子成長。
家長的焦慮情緒往往會帶給孩子很不安的感覺,也影響孩子情緒板塊的發展。因此,家長先要讓自己放輕松。陪伴孩子成長本身是件非常愉悅的事情,學會欣賞自己的孩子,也學會接納他或她長成超乎你預料的樣式。
誰是受益者?培訓機構。焦慮者把教育孩子的時間和空間過度交給社會專業人士和“培訓者”手上,使得孩子在各種學科訓練的高壓下生活。這種生態扭曲的家庭教育對孩子正常發展非常不利。
誰是受害者?大多數學生和大多數教師。有兩種學生不用教,一種是最聰明的人,只需點撥即可,一種是最笨的人,投入大見效甚微。而這兩種人是極少數,絕大多數人是中間狀態,所以受害的是大多數學生,同樣受害的還有大多數教師。
如果你有一個比較健康開朗的心態,你哪里會看到那么多問題,所有的事情都不是絕對的,有一利就有一弊。
如何消除焦慮?要遵循教育規律,科學評價,取消排名。當前中國式家長的焦慮,是對教育過于現實的考慮,急于就業并且想得到自己理想的崗位與就業環境給學生們選擇空間很小之間的矛盾,這逼迫家長們不得不為孩子的未來考慮與打算,難以理性對待孩子的求學問題。但是,教育是百年大計,就業只是眼前的事情,家長應該把現實與理想結合起來考慮,努力克服這種教育焦慮。
參考文獻:
[1]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陳平原.閱讀·大學·中文系[M].廣州:花城出版社,2017.